Quantcast
Channel: 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63

【转载】温补脾肾,灼艾第一

$
0
0
窦氏用灸养阳的方法 : 温补脾肾,灼艾第一 ,黄帝灸法

窦材,南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生于公元1100年左右,擅针灸,其师为“关中老医”姓名不详。窦氏晚年,“将追随先师所历之法,与已四十余稔之所治验”,著成《扁鹊心书》,成书于绍兴十六年(公元1164年)。该书共三卷,主要介绍灸法。卷上,论施治原则。提出“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并分述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卷中、卷下,介绍各科百余种病症的治疗处方,并附以治验案例40余则,后列气海、石门、关元等22个灸穴。全书语言简明扼要,所论多从实践中来,颇具特色。

一、     温补脾肾,灼艾第一

窦氏在临床诊断上,特别注意观察阳气盛衰和有无,并以此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他在“住世之法”一节中,既提到由于注意养阳而获得祛病延年的事例和切身体验,也论述了用灸养阳的方法。窦氏提出“人以脾为母,以肾为根”;“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因而特别注重温补脾肾之阳。从《扁鹊心书》“附窦材灸法”所列的50余种病证中,竟有30余种属脾肾阳虚。书中所载40余则医案中,也有半数以上是用温补脾肾之法,足见窦氏对脾肾二脏的重视程度。窦氏强调治病以“灼艾第一”。他说:“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五等虚实”是元气将脱之证,窦氏认为“非寻常药饵所能救”,须用灸法取效。对于“肺伤寒”,也“非药可疗”,宜用灸法。窦氏重灸,从理论到实践,从预防保健到临床治疗,都反映了“灼艾第一”的思想。

 图片

二、     用穴量少,施灸壮多

 

窦氏灸疗取穴的特点是,一般每次取一个穴,多则取二、三个穴,全书所用腧穴总数仅仅20余个,而且多与脾肾有关,其中多取关元以温肾阳,取命关以温脾阳(命关即食窦的别名)。在“扁鹊灸法”一节论述了命关的作用:“此穴属脾,又名食窦,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他尤为喜用关元一穴,书中有数十种病症施灸时用了该穴,兹摘录几则医案如下:“一老人,腰腿痛,不能行步,令灸关元三百壮,更服金液丹,强健如前”。“一人患肺伤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肢节疼,脉沉紧,服华盖散、黄芪建中汤略解,至五日,昏睡谵语,四肢微厥,乃肾气虚也,灸关元百壮,服姜附汤,始汗出,愈”。

 

窦氏取穴量虽少,施灸壮数却多。他认为:“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故窦氏验案中,每穴用到五百壮的例子不少,如:“一病人咳嗽,盗汗,发热,困倦减食,四肢逆冷,六脉弦紧,乃肾气虚也,灸关元五百壮,……一个月全安”。“一人病半身不遂,先灸关元五百壮,……其夜觉患处汗出,一月痊愈”。“一人饮食冷物伤肺气,致咳嗽胸膈不利,先服金丹液、五膈散,但觉常发,后五年复大发,灸中府穴五百壮,下气难闻,自后永不再发”。书中灸百壮以下者甚少,仅有口眼歪斜灸地仓二十壮,急喉痹、咳嗽灸天突五十壮等少数病例。

 

为减少多壮灸给患者造成的痛苦,窦氏创立了一种灸前麻醉法,即口服“睡圣散”,使人昏睡,然后施灸,可无痛苦,这是灸法应用麻醉的最早记载。睡圣散是由七八月收采的山茄花(即曼陀罗花)及火麻花(即大麻花)组成,主要用于“膏梁之人,不能忍耐痛楚”或“癫狂人”。窦氏指出,此法可“放心服之,断不误人”。另外,对需要灸数百壮的患者,还提到:“一服后,即昏睡,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三、     病宜早灸,灸可防病

窦氏于书中反复强调病宜早灸。认为治阴毒,灸“迟则气脱,虽灸亦无益矣”;气脱“须早治,迟则亦脱,灸亦无及矣”;虚劳“须早灸,迟则无益”。并在书中提到一伤寒用灸过迟,终至“脏气败绝”而死亡。告诫说,“暴注”一证,灸迟则“肠开洞泄而死”。窦氏通过一患者因不肯早灸而致死亡的病例说明早灸的重要性:“一人患伤寒至六日,脉弦紧,身发黄,自汗,亦太阴证也,先服金液丹,点命关穴,病人不肯灸,伤寒惟太阴少阴二症死人至速,若不早灸,虽服药无效,不信,至九日泻血而死”。

 

窦氏于书中提出,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可防病摄生,并根据年龄的不同,提出了用灸的间隔时间及施灸壮数:“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四、灸疗处方

1、          黄帝灸法
(1)         男妇虚劳:灸脐下三百壮。
(2)         男妇水肿:灸脐下五百壮。
  (3)         阴疽骨蚀:灸脐下三百壮。
(4)         灸患脾疟:灸命关五百壮。
(5)         肺伤寒:灸脐下三百壮。
(6)         气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壮。
(7)         缠喉风:灸脐下三百壮。
(8)         黄黑疸:灸命关二百壮。
(9)         急慢惊风:灸中脘四百壮。
10)     老人二便不禁:灸脐下三百壮。
(11)     老人气喘:灸脐下三百壮。
(12)     久患脚气:灸涌泉穴五十壮。
(13)     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
(14)     暑月腹痛:灸脐下三十壮。
(15)     鬼邪着人:灸巨阙五十壮,脐下三百壮。
(16)     妇人脐下或下部出脓水:灸脐下三百壮。
(17)     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
(18)     灸患伛偻不伸:灸脐俞一百壮。
(19)     鬼魇着人昏闷:灸前顶穴五十壮。
(20)     妇人半产,灸则成虚劳水肿:急灸脐下三百壮。
(21)     死脉及恶脉动见急:灸脐下五百壮。
(22)     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百壮,脐下三百壮。
(23)     肾虚面黑色:灸中脘五十壮。
(24)     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
(25)     妇人产后热不退,恐渐成痨瘵:急灸脐下三百壮。
 2、扁鹊灸法
(1)         命关二穴,在胁下腕中,举臂取之,对中宛向乳三角取之。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二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
(2)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癫疾。
(3)         三里二穴,在膝跟下三寸,胫骨外盘内宛中,举足取之,治两目不能远视,及腰膝沉重,行步乏力,此证须灸中脘。脐下,待灸疮发过,方灸此穴,以出热气自愈。
(4)         承山二穴,在腿肚下,挺脚指取之,治脚气重,行走少力。
(5)         涌泉二穴,在足心宛宛中,治远年脚气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粗腿肿,沉重少力,可灸此穴五十壮。
(6)         脑空二穴,在耳尖角上,排除万难三指尽处,治偏头痛,眼疾失眠,灸此穴七壮自愈。
(7)         目明二穴,在口面骨瞳子上,入发际,治大肠连脑痛,灸三十壮。
(8)         腰俞二穴,在脊骨二十一椎下,治灸患风腰疼,灸五十壮。
(9)         前顶二穴,在鼻上入发际三寸五分,治巅顶痛,两眼失明
3、 窦材灸法
(1)         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2)         伤寒少阴证,六脉动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靥,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3)         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伤寒惟此二证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为少阴,腹满自利为太阴,余皆归入阳证条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盖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不可不早图也。
 (4)         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5)         急喉痹,颐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壮。
(6)         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眼保元丹,可保性命,若服知柏归地者立死,盖苦寒重损其阳也。
(7)         水肿膨胀,小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8)         脾汇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9)         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10)     霍乱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肢劂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11)     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日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灸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12)     黄疸,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仍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13)     翻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
(14)     尸劂不省人事,又名气劂,灸中脘五十壮。
(15)     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
(16)     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17)     两胁连心痛乃恚努,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18)     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
(19)     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20)     久嗽不止,灸口愈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灸漱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21)     疬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气中于五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去,或偏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复始,病愈为度。
(22)     唇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23)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24)     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25)     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26)     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穴一百壮自通。
(27)     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28)     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29)     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互勉,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30)     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31)     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瘘,急灸关元五百壮。
(32)     昏默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行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33)     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或兼熏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
(34)     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或二七壮。
(35)     耳轮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36)     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当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37)     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难救。
(16)     破伤风:速灸关元三百壮,可保,若真气脱,虽灸无用矣。
(17)     洗头风:凡人沐头后,或犯房事,或当风取凉,致贼风客入太阳经或风府穴,令人卒仆,口牙皆紧,四肢反张,急服姜附汤,甚者灸石门穴三十壮。
(18)     牙槽风:凡牙齿以刀针挑之,致牙根空露,为风邪所乘,令人齿龋,急者溃烂于顷刻,急服姜附汤,甚者灸石门穴。
(19)     水肿:灸命关二百壮。
(20)     膨胀:黄帝正法,先灸命关百壮固住脾气,灸至五十壮,便觉小便长,气下降,再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五日内便安。
(21)     暴注:危笃者灸命关二百壮可保,若灸迟则肠开洞泄而死。
(22)     休息痢:灸命关二百壮。
(23)     内伤:若被庸医转下凉药重损脾气,变生他病,成虚劳膨胀泄泻等证,急灸中脘五十壮,关元百壮,可保全生。
(24)     霍乱:若吐泻后,胃气大损,六脉沉细,四肢厥冷,乃真阳欲脱,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复生,不灸则死也。
(25)     暑月伤食泄泻:急灸神阙百壮。
(26)     伤脾发潮热: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一百壮。
(27)     呕吐反胃:灸左命关二百壮。
(28)     痞闷:寒甚者姜附汤,此证庸医多误下药,致一时变生复胀水肿,急灸命关二百壮。
(29)     两胁连心痛:若重者,六脉微弱羸瘦,少饮食,此脾气将脱,急灸左命关二百壮,固住脾气,则不死,后服金液、全真、来复等丹及荜澄茄散,随证用之自愈。
(30)     消渴:春灸气海三百壮,秋灸关元二百壮,日服延寿丹十丸,二月之后肾气复生。
(31)     着脑病:此证方书多不载,人莫能辨,或先富后贫,先贵后贱,后暴忧暴怒,皆伤人五脏……当先服姜附汤以散邪,后服金液丹以保脾胃,再详其证而灸之,若脾虚灸中府穴各二百壮,肾虚灸关元穴三百壮,二经若实自然不死,后服延寿丹或多服金液丹而愈。
(32)     厥证:灸中脘五十壮,即愈。
(33)     气脱:少气酒色太过,脾肾气虚,忽然脱气而死,急灸关元五百壮。
(34)     死脉见:死脉动见于两手,或十动一止,或二十动一止,皆不出三年而死;又若屋漏雀啄之类皆是死脉,灸关元五百壮,服延寿丹、保元丹六十日后,死脉动方隐,此仙师不传不妙法也。
(35)     腰痛:老年肾气衰又兼风寒客之,腰髋髀作痛,灸关元百壮,则肾自坚。
(36)     中风人气虚中满:重者灸命关、关元二百壮。
(37)     老人两胁痛:重者灸左食窦穴,一灸便有下气而愈,再灸关元百壮,更佳。
(38)     疝气:服草神丹,灸气海穴自愈。
(39)     脾疟:若困重日久,肌肤渐瘦,饮食减少,此为最重,可灸左命关百壮,自愈。凡灸疟止灸命关,下火便愈,实秘法也。

 

(40)     胃疟:凡人暑月,过啖冷物轻则伤胃,重则伤脾,若初起,先寒后热,一日一发,乃胃疟也,甚者,灸中脘穴,三十壮愈。

 

(41)     邪崇:此证皆由元气虚弱或下元虚备,忧恐太过,损伤心气,致鬼邪乘虚而入,令人昏迷,与鬼交通,当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二百壮。

 

(42)     心痛:若胃口寒甚,全真丹或姜附汤,不愈灸中脘七十壮,若脾心痛发而欲死,六脉尚有者,急灸左命关五十壮而苏。
(43)     痹病:于痛处灸五十壮。
(44)     神疑病:凡人至中年,天数自然虚衰,或加妄想忧思,或为功名失志,以致心血大耗,痴醉不治,渐至精气耗尽而死,当灸关元穴三百壮,服延寿丹一斤,此证寻常药饵皆不能治,惟灸艾及丹药可保无虞。
(45)     下注病:贫贱人灸卧湿地,寒邪客于肾经,又兼下元虚损,寒湿下注,血脉凝滞,两腿粗肿,行步无力,渐至大如瓜,方书皆以消湿利水沦之,损人甚多,令灸涌泉三水山各五十壮即愈。
(46)     脚气:灸涌泉穴则永去病根,不能行步者,灸关元五十壮。
(47)     黄疸:重者灸食窦穴百壮。
(48)     黑疸:急灸命关三百壮。
(49)     溺血:甚者灸关元。
(50)     淋证?:甚者灸关元。
(51)     肠癖下血:先灸神阙穴百壮,服金液丹十两,日久下白脓,肠管病根除也。

(52)     肠痔:若老人患难夫妻此,须灸关元二百壮,不然肾气虚,毒气下注,则难用药也。
(53)     膏肓病:人因七情六欲,形寒饮冷,损伤肺气,令人咳嗽,胸膈不利,严寒作热,可报全真丹。若服冷药,则重伤肺气,令人胸膈痞闷,昏迷上奔,口中吐冷水,如含冰雪,四肢困倦,饮食渐减,此乃冷气入于肺中,侵于膏肓,亦名冷劳,重者灸中府三百壮可愈。
(54)     噎病:急灸命关二百壮,自然肺气下降而愈。
(55)     咳嗽:灸咳而额上汗出或四肢有时微冷,间发热困倦者,乃劳咳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56)     哮喘:灸天突穴五十壮,重者灸中脘穴五十壮。
(57)     失血:凡肺衄不过数杯,如出至升头者,乃脑衄也,由真气虚而血妄行,急针关三寸,留二十呼立止,再灸关元二百壮。
(58)     肾厥:凡人患头痛,百药不效者,乃肾厥。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五百壮。
(59)     脾劳:人因饮食失节,或吐泻服凉药致脾气受伤,令人面黄肌瘦,四肢困倦,不思饮食,久则肌肉瘦尽,骨立而死,急灸命关二百壮,服草神金液,甚者必灸关元。
(60)     肾劳:夫人以脾为母,以肾为根,若房事酒色太过,则成肾劳,令人面熟耳焦,筋骨无力,灸关元三百壮。
(61)     头痛:若风入太阳,则偏头风,或左或右,痛连两目及齿,灸脑空穴二十一壮,其穴在脑后入发际三寸五分;再灸目窗二穴,在两耳直上一寸五分,二十一壮,左痛灸左,右痛灸右。
(62)     手颤病:灸关元三百壮。
(63)     老人便滑:可服四神丹、姜附汤,甚者灸命关穴。
(64)     老人口干气喘:灸关元五百壮,服延寿丹半斤。
(65)     痫证:有气痫者,因恼怒思想而成,须灸中脘而愈。
(66)     瘰疬:于疮头上灸十五壮。
(67)     血崩:若势来太多,其人作晕,急灸石门穴,其血立止。
(68)     带下:甚者灸胞门、子户穴各三十壮,不独病愈,而且多子。
(69)     脐中及下部出脓水:灸石门穴二百壮。
(70)     妇人卒厥:凡无故昏倒,乃胃气闭也,灸中脘即愈。
(71)     产后虚劳:灸石门穴三百壮。
(72)     惊风:若脾虚发搐或吐泻后发搐,乃慢惊风也,灸中脘三十壮,服姜附汤而愈。
(73)     吐泻:吐泻脉沉细,手足冷者,灸脐下一百五十壮,慢惊吐泻,灸中脘五十壮。
(74)     牙疳:若齿龈黑,急灸关元五十壮。
(75)     秃疮:于头上灸五十壮自愈,看其初起者即是头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6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