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63

【转载】从生活中感受中医--3

$
0
0

       来源于 《我的医学故事》 任之堂主人

       依稀记得三岁那年,村头李家的儿子不听话,李叔打了几下,结果儿子突然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出气困难,慌忙中来找我的太爷,李叔的老婆站在门口说怕是不行了,娃子脸色白的像张纸,出气困难!!太爷说,别急,让我看看!

       李家儿子涛涛躺在堂屋的凉床上,看上去出气很困难,太爷切完脉,让李叔拿两口缝衣服针来,然后倒上半碗酒,将针在酒中洗了洗,在涛涛的两个手腕内侧上一点各扎了一针,然后用大拇指在胸口反复推,几分钟后,涛涛的面色有了血色,出气也顺畅。太爷回头对李叔说,娃子气性大,以后教育要注意方式,刚才差点就气昏死了。

       回家的路上,我问太爷,为什么缝衣服的针能救人,太爷笑着说,不是针救人,是针扎了穴位救人了,刚才扎的是内关穴,这个穴位能调理胸部的气机,手推的是檀中穴,此穴为气海,涛涛是生气后,气郁在胸中,气顺了,病就好了。

       1980年秋,记得我刚满五岁不久,太爷说,你看前面那片刺藤上面一个个红红的,咱们叫“蜂笼罐”,就好像装满了蜂蜜的小罐子,可甜了!不过表面有刺,采摘时要小心。太爷摘了一个颜色深红的,擦掉了上面的刺,掰开后扣掉里面的籽,然后将果肉放到我的嘴里,甜丝丝的,虽然水分不是很多,但真的很甜。太爷说,医书上将这称为金樱子,没有熟时呈青色,味道酸涩,熟透了就很甜。

       太爷看着我说,去年你每晚尿床,后来我给你喝了几回就好了。
       金樱子煎的药水!记住了,金樱子煎的甜药水可以治疗尿床!!

       大山里的秋天随处可以看到成熟的野果,没走几步前面有棵柿子树,树上的柿子已被采摘,剩下不到几个橘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非常诱人,太爷用树枝给我勾下来两个,我急不可耐地吃了起来,甜甜的爽滑的感觉很是舒服,太爷自己却等在地上拾满地的柿蒂把。太爷说,这可是救人的好药。

       能治疗什么病?打嗝!柿子蒂煎水喝。

       有一年冬天,镇上的粮油商陈老爷从外地贩油回镇上卖,回来时受了寒,一到家就开始发烧,周身疼痛,因为做生意挣钱很辛苦,所以陈老爷就舍不得看病抓药,只喝了些葱姜水发汗,病情没有好转,躺了三天,眼看病情日渐加重,于是请来镇上的王大夫就诊,王大夫是镇里最有名的中医,看后说是伤寒入阳明,开了一副白虎汤治疗。古人用这个名是因为此方退烧效果很好,如同白虎。

       病人服药后烧是退了,但周身骨节疼痛加重,家人急忙请镇上的陈大夫看看,陈大夫也是8代祖传中医,切完脉,叹了口气说,老爷子身子骨本身就不好,加上劳累后感受重寒,现在寒邪已深入骨髓,部分已化为热毒,两种病邪交织在一起,不好治!方子也没开,摇摇头走了。

       当时我老太爷正好到集上卖柴火,看到好多人围在镇上最大的粮油店前,里面传来阵阵哭声,好奇中进去问问了病情,切了切脉说,别哭了,病人还有救。于是让病人家属拿来笔和纸,开了两付大青龙汤。三天后病人硬是要感谢他,还说他的两付药就将病人治好了,带来一大桶芝麻油。那年月,一桶芝麻油可是很好的东西,老太爷却没有收下。粮油商陈老爷就教你老太爷如何榨油,现在咱们家的榨油房还是陈老爷帮忙盖得,这些年来咱们家就一直没缺有油吃...

       发现前面小树叶上有只小蜜蜂,跟隔壁邻居家养的一样,我忙用手去捏。
       “别抓!”太爷的话刚说完,我的大拇指已被蜜蜂蜇了,一阵痒痛立即传过来,太爷忙用手轻轻拔去毒针。顺便从怀中取小药瓶,里面装着淡黄色的药液,太爷摇了摇,药液立即变成红黄色,用小树棍沾上药液涂在我的大拇指上,一种凉爽的感觉让人很舒服,过了几分钟,小红包没见了,不痛也不痒了。
       太爷说,这可是咱家的祖传秘方。这是清明节后抓到的活蜈蚣,加上雄黄,用烧酒泡一周后配制的雄黄蜈蚣酒。咱们山里毒蚊子多,经常会被毒蚊子叮上,只要用这点上一点,很快就好了,蜜蜂蛰了也有效。去年上山采药,被毒蛇咬伤后,要不是及时抹上这药,现在你太爷就在土里了。

       晒干的蜈蚣也有效,但起效稍慢些,蜈蚣要大的,越大越好,一斤烧酒5条蜈蚣就好了,雄黄细粉一小包就可以了,如果加上点薄荷叶进去,效果更好。不过咱们这里不产薄荷。药房买的薄荷没啥力道,还不如不放。
       记住没有?蜈蚣5条、烧酒一斤、雄黄少许、泡泡就行....

       前面拐弯处有一颗桑树,记得去年太爷带我上山时还吃过桑葚,当时太爷说桑树一身都是宝,桑叶清肝火、肺火,桑葚可以补血补肾,桑枝可以治疗臂膀疼痛,就连土里的桑树根的皮还可以止咳。要是下霜后从树上摘的桑叶才好!!太爷念叨着。
为什么?
       “霜桑叶”,药劲足!!
       既然桑树一身都是药,为啥不在屋前屋后载上桑树呢?老太爷懂得风水,曾经讲过,屋前屋后载桑树不吉利,桑与丧同音,所以一般屋前屋后不栽桑树。
       桑叶又叫“神仙叶”,除了清肝火、肺火,还能止咳,但得用蜂蜜炒后效果才好。身体肥胖的人,长期煎水喝还可以使人变瘦呢!

       此时太爷边走还不忘用柴刀砍了几支柏树枝带上。太爷说,这不是作引火柴用的,你爷爷患有风湿“老寒腿”,每年这时都要发作,煎水熏洗!这两天就没见他喊膝盖痛了。

       家里堂屋的神桌上放着一个大的玻璃瓶,里面放了一条很大的乌梢蛇,这蛇无毒,太爷指着瓶里的蛇对我说:“这乌梢蛇,今天下午捉的,用它泡上药酒治疗风湿,效果很好。咱们农村风湿病人多,泡上药酒,平时喝点,不仅可以治疗风湿,还可以预防风湿”!

       村尾的曹爷爷抱着孙女曹琳琳过来,曹琳琳圆圆的脸很可爱,可今天怎么满脸通红,曹爷爷说:“琳琳前天吃了两个糯米团子,昨天一天没吃东西,今天就开始发烧,她奶奶给他煮了五谷茶,喝了也不管用!”
       老家的五谷茶使用稻谷、小麦炒黑,加上鸡内金、艾叶、茶叶煮水喝,用于小孩子停食的治疗,效果不错,又苦还有糊味,很难喝。
       太爷听完后,从药柜里抓了一小把牵牛子研成粉后给曹爷爷,吩咐他回家后拌上红糖给曹琳琳吃。这个我以前也吃过,拌上糖后香甜味,好吃!就是吃完后会拉肚子。

       太爷看病从来不收钱,他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药材是自己在山上采的,也不花什么本钱,碰上病人家里条件好的,看好病后,病人就给他也提上两斤酒,两斤好的烟叶,太爷不抽纸烟,说纸烟没劲,还是旱烟好,自己也种过旱烟。抽烟多了,痰就多些,每天早上起来,太爷总要咳上几口痰,我爷爷很不喜欢太爷的抽烟习惯,更不喜欢他吐痰,最后太爷从大山阴沟里采了很多鱼腥草,阴干后每天泡茶喝,后来他也就很少咳痰了,但抽烟还是多。这也是他九十五岁那年几次发病的原因。

       山里人上山干活,经常会碰伤,岔气的事情经常发生,而每次出现岔气,他们总是找到我太爷,说把你的止痛烟给我抽口,我又岔气了。病人深吸几口后,就会打嗝或***,只要气一通,岔气就好了。太爷神秘的告诉我,家里每年都会种小茴香,在秋天收获后用茴香籽研成细粉,用塑料袋装好,遇到岔气的病人,配上烟丝,吸几口就好了。

       去年我肚子受凉,连续两天小肚子痛,老爸煮姜水给我喝,喝了还是隐隐作痛,后来太爷用小茴香苗切碎后拌上鸡蛋炒了一小碗让我吃,那可真香,不过也太香了,吃到最后有些腻,不过吃完后就不痛了。太爷讲,小茴香苗和茴香籽都能散小肚子的寒,我就一直记住了,没想到还能治疗岔气。

       小茴香主要是温暖小腹部,凡小腹部发胀、发凉、疼痛都可使用!!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遇到这类病人,B超检查提示盆腔少量积液,采用太爷当年的办法有很好疗效,病人往往是先有气郁在小腹,后有少量积液形成,30克小茴香煎水后一次喝下,连续放上几个响屁,当天就缓解了病情。

       农村银杏树,果实沉甸甸的“银杏果”。太爷说,白果仁能止咳,治疗妇科病,还能补肾。还说补肾是通过金水相生来达到的,可惜当时我不明白金水相生的意义。还谈到白果有小毒,一般大人一天不要超过30粒,如果中毒了,就用白果壳煎水喝就可以解毒了。

       为什么一个白果,外面的壳能解里面的毒性?当我向太爷时,他说这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邻居奶奶经常头疼,太爷看了几年时好时坏,问题的关键是奶奶每天要吃辣椒,没辣椒就吃不下饭。她头疼,搞得太爷也头疼,看不好病人医生很是头疼,这也是这些年时有的感觉。我说,要是奶奶每天能闻闻药味,那吃点辣椒也不怕!太爷看着我,突然说有办法了,太爷用秋天采的野菊花给邻居奶奶做了个菊花枕,从那以后,邻居奶奶就没再上火了。自从这件事以后,太爷就认定我是学中医的一块料,对祖传秘方也就爽快的教我了。

       太爷教我学阴阳
       夏天很热,属阳,冬天很冷属阴。没有夏天的炎热,就没有植物的生长旺盛,没有冬天的寒冷,植物第二年春天就不能成长。前年冬天很暖和,结果去年春天庄稼都生病了,人也生病。

       白果壳属阳,白果仁属阴,两者的统一,就是一个完美的果实。生姜的姜皮是凉性,姜肉是温性;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柑能令肺冷生痰,柑皮令人肺燥;瓜蒌化痰,瓜蒌的根天花粉能生津;杏仁中毒,用杏树根皮可解;发芽马铃薯中毒,用土豆秧煎服可解…

       太爷接着说:在人体心属火、肾属水,两者本身相克,但因为有了水,所以火就不会太旺,有了火,水就不会太寒。特定的情况下阴阳是可以转化的,阴可以转阳,阳也可以转阴。阴阳在相互转化的同时,也是可以相互制约的,我们往往利用阴阳的相互制约来达到调整机体平衡的目的,这也是治病的基础。如果是阳病就得用阴药,而阴病就得用阳药!比如身上长脓包,如果发红、发热属阳,就用阴药,而寒性属阴,用寒性药就可以治疗。如果包不发热,也不发红呢?那就用阳药嘛!

       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去年春天长包,太爷用蒲公英煮水给我喝,而弟弟秋天长包,太爷用菊花煎水给他喝,一样是包块,都有红肿,虽然药物不一样,但都是采用凉性的药物,是属阴的药。所以都治疗好了。

       太爷当年为教我习诊脉,花了很多的心思。毕竟教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了解什么是脉象以及背后的含义已经很难了,同时还要把相对比较微细的脉象变化体会出来。

       太爷说:“东娃子,抓泥鳅是为了练习你的感觉,给病人切脉也需要感觉,只有感觉到位后,才能体会到脉象的变化,这样切脉才能得心应手,一定要有耐心。”抓泥鳅的要诀:轻、慢、快。而这一切的把握都要依靠手的感觉。

       整个春节期间,我和太爷看了好多病人,其中有几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曹叔在吃鱼时,不小心被鱼刺卡在喉咙里,在家吞了饭团,喝了醋都没有效果,只好来找太爷。太爷从药柜里抓了一把威灵仙,倒了半瓶醋,加了半碗水,放在炉子上煮了十来分钟,过滤凉温后,让曹叔喝下去,不一会曹叔感觉好多了。到今天,我治疗鱼刺卡喉仍用这个单方,效果真的很好。

       第二个病人是在外乡揽活的小伙子,找到太爷,只见他在大腿内侧抓得血淋淋的。小伙子说在外面揽活不容易,染上病了又没有钱治,结果就成这样了。太爷仔细地看了看,然后问:“这病晚上睡暖和了,痒得更厉害,是吧?“小伙子连连点头。太爷说这是疥疮。随后包了一包硫磺,写了一个方子:苦参一两,黄柏一两,蛇床子一两,共三剂。并交代小伙子,将每付药煎成半盆水,放入硫磺粉洗澡,并叮嘱他要把换下来的衣服用开水烫过后曝晒。过了几天,小伙子又来了,提了两瓶酒,说是要感谢太爷治好了他的病。太爷谢绝了他的酒,对他说:“在外揽活,日子过得艰难,过年了还是早点回家去。平时换下的衣裤要曝晒,免得再传染疥虫。“

       拉肚子是春节最常见的病,一般的都是在家里吃点止泻药就行了。但张叔的小儿子拉肚子却不一样,自己吃了止泻药可以止住,但不拉肚子了就肚子痛。折腾了几天,实在受不了,就来找太爷了。太爷摸了摸他的手心,我也跟着摸了摸,烫的很。太爷又问他是不是拉肚子的时候屁眼热辣辣的。他点了点头。太爷说:“你这是过春节,好的吃多了,辣的吃多了,拉肚子是正常现象,不拉才会出现大问题。”太爷给他包了两块大黄,让他泡水喝。

       我问太爷,为什么拉肚子还要吃大黄,不是越拉越厉害吗?太爷说:“这就叫做 ‘通因通用’,病人因为肠道热毒过盛引起拉肚子,用大黄通下,帮他将热毒清干净,病自然就好。”太爷接着说:“阳病用阴药,热病用凉药,这中间的关键是搞清楚病人是不是热病,阳病。只要确定,就可以用了,治病要从根本入手。”

       太爷拿出珍藏的《诊脉心法》,是关于切脉及脉学理论方面手抄本,书皮已发黄发暗,还得从右向左竖着看,而且大多是繁体字,对于一个不满8岁的我来说,的确难度很大。但我认得第一页上的几行字: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太爷说,这是祖辈留下来的,保存下来不容易,他按照书上的练习过,可惜资质有限,加上还要务农,手上经常起老茧,所以脉法的修炼与老太爷差很多,看看我能否超过老太爷了。

       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书中记载的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经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面,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此法又分三个境界:1、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与心跳齐为初级。2、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2倍左右为高级。3、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4倍左右算是通神了。

       我在太爷的捉泥鳅和放风筝训练后,手指对一些振动敏感了很多,但与书上记载的相差有多大,一时还不知道。太爷担来一碗水,让我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然后迫不及待的问感觉到了没有,我一时很茫然,没有任何感觉啊,水又不动,里面又没东西,怎么会有感觉呢?

       太爷先让我用手指切在桌面上,看看有没有感觉,我说也没有,桌子又没有动怎么会有感觉,太爷一下想明白了,说你体会手指皮肤下的血管波动感,不是桌子的振动感。

       明白后我再切桌面,很清晰的波动感,我点了点头。太爷再让我切水面,也有明显的波动感,太爷听完我的描叙后,非常兴奋,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想不到放风筝对我的脉法练习有如此大的帮助。随后太爷让我切空气,在空气中寻找手指尖的波动,非常微弱的感觉,但的确存在,我稍不留神感觉就消失了,只有静下来慢慢慢慢体会,才能感受到微弱的搏动,太爷说别急,能有现在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以后手指要保养好,不可伤了手指,割猪草的活以后别干了,你今后要靠手指来救人的……

       在随后的日子里,只要有病人看病,太爷总让我学着给病人切脉,切完后他再切,然后给我分析脉象及病人的病情。

       “脉也分阴阳,从脉象确定人体脏腑的阴阳盛衰,就确定病情的本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
       “切脉如同看书,看书有目录,脉象也有总纲,八纲脉必须要掌握!”
       “浮、沉;迟、数;虚、实;滑、涩!”
       “浮、数、实、滑为阳;沉、迟、虚、涩为阴对吗?”

       太爷说,“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床诊断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可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特性使然;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虚、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较里;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虚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脉率快为数,按呼吸来算,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脉道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涩为阴份不足,脉道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八岁开始我给病人号脉了,但许多病人心存疑虑。有次遇到一高个子病人,寸关尺相距太远,我手指太短。无奈之下,只能干脆用中指先切寸脉,再切关脉,最后再切尺脉。看起来颇有几分滑稽。当着病人的面,太爷没有指责我。等病人走后,太爷告诫我说,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摆好姿势。中医上有“总按”的说法。一个手指只能取其,却不能取其。而脉势对疾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听得我一头雾水。太爷说:“‘脉势’是指整体脉象的走势,是向上跃,还是向下沉,或者向内潜,对诊断疾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提示。比如许多中风的病人,发病前其脉都有上跃之势。左右手出现上跃之势,则应考虑气血并走于上,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潜阳的办法,培补下焦……”

       如果不是三指同时切脉,就难以把握“脉势”,就不能正确诊病。“做事先做势,把势不对,永远难成正果”,太爷的教诲总在我耳边回响。为医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标准,只有姿势摆正了,才有可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一副吊尔郎当的样子,是没法让病人相信的。

       “切脉当知部位之所主”------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而太爷也对这句话做了最详细的诠释。
       古人取寸口而测全身。在太爷所教授的脉法中,将寸口分为五部,左右共十部。也就是说切脉就是了解这十个点所反映的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后,得到一个整体信息,即人体的健康状况。
       太爷所传授的五个点比教课书所讲多两个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是寸部向上与大鱼际相交处,另一个则是尺部向下半寸左右,一上一下两点用于辅助寸关尺来帮助确定脉势。

       “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书中讲的血脉、经络与脉象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切脉切的是桡动脉。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也会受西方医学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 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即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这些道理太爷当时并没有给我讲清楚,毕竟他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但他却一直认为脉象是血脉和经络相结合而产生的,时至今日,我临床多年,才明白太爷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

       “脉象之首脉郁脉”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也是我多年切脉的深切感受,没有找到郁脉,就不知道何脏受病。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总按为第一,求的粗与细;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 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属相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金虫所伤。不能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到经气的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之分。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主病: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
       左寸出现郁脉------心脏出现问题 或 左侧头部出现问题;
       右寸出现郁脉------肺脏出现问题 或 右侧头部出现问题
       左关出现郁脉------肝胆出现问题
       右关出现郁脉------脾胃出现问题
       左尺出现郁脉------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
       右尺出现郁脉------右侧腰腿部、子宫 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中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

       “求得郁与细,再辨属何疾”------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虚),很多时候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所客的);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切脉如抚琴”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里面的意思只有切脉娴熟时才能体会到。我临床运用多年后理解为: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过度紧张,切至毫发,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沉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

       每当太爷结合病人的脉象谈论《诊脉心法》时,总是如痴如醉,让我感觉到他在脉学的研究上虽然没有超过前辈,但他对脉学的领悟已超过前辈,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法体会到那种境界,也许是城市的喧闹让心无法平静下来,但每次梦中梦到太爷给我讲脉法,我总是深感惭愧,而太爷总是激励着我,给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中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切诊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三诊,病人找太爷看病往往一句话都不说,就伸手让太爷切脉,其实在切诊的同时,望诊也随之进行。

       太爷教我学望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问而知之谓之工,这句话是说高明的中医,只要看上病人一眼,就知道病人的大体病情,就能说出病人的宿疾所在,而通过切脉来诊病,只能是一种技巧。

       “比如今天下午来看的张老爷子,你看他面色发黑,走路用手扶着腰,一脸的病容,就知道他有腰痛病了,而且得病不止三年了。”
       “太爷,从他走路的样子看出他腰痛,很容易,可怎么知道他得了三年以上的病呢?”
       “在咱们农村,腰痛的病人很多。多见于劳伤,也就是劳累中腰部损伤,瘀血停在腰部,久而久之,面色黎黑,没有光泽。当然还有其他的情况引起的腰痛,张老爷子以烧碳为生,腰部容易出现劳损。加上风里来,雨里去,所以腰部既有瘀血又有寒湿,病程长啊!”
       “这病不太好治吧!”
       “下午太爷给他拔火罐,拔出许多黑色的瘀血,现在他应该好很多,这病不拔不行啊!拔完后吃上几天肉桂粉、三七粉散散寒、活活血就好得差不多了。”

       “你要记住,望诊首先望神,就是看病人是得神还是失神。得神的患者双目明亮灵活,神智清楚,反应灵敏,而失神的患者双目晦暗无光,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得神好治,失神难治!”
       “那李太爷去年去世时还满面红光,反应也灵活,为啥当天下午就死了呢?”我有些疑惑的问道。
       “那是假神,也就是回光返照。患者原本无神,突然出现有神的表现,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这是危重病人将死的征兆。”

       太爷接着说:“望诊除了望神外,要望面色,望形体,望五官,望皮肤,望舌等。有的医生偏于望面色,而有的则偏于望眼,有的直接望掌纹,不论哪一种,只要你深入进去,系统化,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不必过于贪多而泛……”

       太爷说:“在望诊中,前辈总结过一些特殊的情况,以后看病时对照着使用。第一:小儿鼻根处出现青筋显露,表现肠道有病,而青筋颜色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加深。第二:成人面颊部出现暗红色,发紫,多有心脏疾患。第三、指甲出现如瓦楞状条纹,反应肝脏供血不足。第四……”。太爷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我抬起头来看着太爷清瘦的脸,两颊暗红色,发紫,我心中一惊,难道太爷心脏有病?这该怎么办?

       正当我走神时,太爷突然咳声顿止,双目紧闭,脸色青紫,随后太爷身体一倾,倒在我身上,我非常害怕,我马上抓着太爷的手腕切脉,脉细弱,夹有滑数之象,我一边大声喊我母亲,一边飞快的思考。
       滑数为痰为热,脉细弱为气虚。太爷常年抽烟,是不是一口热痰卡在喉间,咽不下,又无力吐出,如何是好?
       黄痰属阳,当以阴药治疗。可那来得及弄药。这时我母亲正好赶过来。她在井边洗衣服,听到我的叫声后过来的。看到母亲手上的水,我立即想到,借井水之寒凉来治疗热痰之粘稠,也符合以阴治阳,于是让母亲去取碗井水来。
       水放在太爷嘴边,吸了一小口,接着是一大口,再接着是太爷长舒一口气!一会后太爷吐了将近半碗粘痰。
       太爷醒来后看着我说:“我老了。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连一口粘痰都吐不出来了!”神情极度沮丧。

       我说太爷,你不老,你才95岁,你说过要活一百岁的!母亲看了看太爷,对我说,这些年太爷教你学医,身体累坏了!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太爷给了我一本他写的《望诊技巧》,我自己边看边背,没有再缠着太爷讲解了。

       一天,二婶突然来找我,说吃了几天辣椒,眼睛出血了,我抬头一看,见二婶左眼白睛部分红红的,成血眼了。二婶问我有没有办法。我想起《望诊技巧》上说:“双目肝开窍,白睛肺为先”,二婶的病当从清肝肺热毒来治疗,此病属阳,当用属阴之寒凉药,我一边思索,一边回头看药柜。黄芩、黄柏、苦参……桑叶!对,就用桑叶,记得很早前太爷就给我讲过桑叶清肝肺之火,还有止血作用。于是我给二婶抓了两把桑叶让她泡茶喝,二婶却伸手让我切脉,我笑道:“望而知之谓之神!放心喝吧”!第二天,看到二婶时,出血基本上全消了,二婶高兴地说我还有两下子,早些年也出现过,当时喝了一个星期的中药才好,想不到两把桑叶就这么好了!

       太爷听到这件事情后,一直夸我,说我学医有悟性,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望诊技巧》上的东西我连一半都没想通,医学太深奥了,我只知道太爷传给我的是多么好的东西,而我却不会利用它!
       时至今日,每当我运用桑叶治疗急性巩膜充血时,就会想起我的太爷,和他教我望诊时的情形。

       太爷激励我上大学
      
进入初中后必须要住宿,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两天在家,每次回家,太爷总希望我能和他在一起多呆会,而他依然将他对中医的理解传授给我。
       “世界上事物成千上万,事物之间除了阴阳属性划分外,还有一种划分方式,就是五行。”太爷讲道。
       “人的五脏也存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太爷悠悠的说道。

       就好比用阴阳来划分事物一样,只是划分的方法不一样,掌握了五行的划分方式,就了解了五种类型物质的各自属性,对事物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白色属金,肺也属金,很多白色的药物就能治疗肺病,如百合、白果、川贝母等;红色属火,心脏也属火,一些红色的药物就能治疗心脏疾病,如丹参、红花、山楂、大枣等….”

       太爷接着说:“除了将颜色分五行,味道也可以分无五行,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甜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才构成了完美的大千世界。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发现给树浇水,它会长高,于是归纳为水能生木;木头燃烧可以产生火焰,于是归纳为木生火;火焰产生完后,化为灰烬,变成土,于是归纳为火能生土;土壤通过冶炼,能够变成金属,于是归纳为土生金;金属在高温下能变成液体,如同水一样,于是归纳为金生水….”
       “这种看似普通的物质变化,古人通过天人相应,将其运用到人体的五脏生克变化中。”

       “比如人体如果肺气不足,肺属金,土能生金,脾胃属土,通过健脾胃就可以达到补肺气的作用,这就是通常说的‘培土生金法’。”
       “再比如长期肾亏的病人,治疗时通过调补肺脏,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金生水在人体的运用。”

       “那肝病治肾,心病治肝,胃病治心都是利用五行相生道理了?”我接着太爷的话说。
       “是的,除了相生还有相克。临床上肝病的患者,经常会出现脾胃功能不好,就是肝木克脾土所致,所以遇见肝病的患者,首先别忘了照顾好脾胃。”

       “腰部水湿过重的患者,利尿不能解决问题,土能克水,通过健脾胃就可以治疗腰部寒湿过重。”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用白术、茯苓、干姜治疗腰痛了,没有用一味止痛药,却能达到止痛的作用,原来是针对腰部水湿采用了土克水的办法,土的功能恢复了,水湿自然就除掉了!”

       “那我在学校脚经常流汗,回家后光着脚丫子踩在地上,脚就不出汗了,这也是土克水?”
       太爷被我问的哭笑不得,不过他想了想,认为我说的对,也许光脚丫子踩在土地上还真能治疗汗脚!

       太爷的逝世
       初一快放寒假了,有天父亲突然到学校找我,说太爷不行了,太爷的床前站满了人。太爷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脸色灰暗,我的心里止不住的难受。急步向前握住太爷的手,开始切脉,细若游丝,仍有滑数之象。我招呼父亲一起扶起太爷,給太爷喂了勺香油,然后使劲给太爷拍背。不一会儿,太爷悠悠地醒来。

       随后,我开了一付二陈汤加上葶苈子、人参。太爷看过之后,微微地点了点头。我把药方给父亲去抓药。太爷喝药后气色看起来好了许多,可以下床了。全家人都放心了,但我的心情依然很沉重。太爷长期吸烟,肺里粘痰太多,累及心脏,再加上年龄的缘故,脏腑功能衰竭得厉害,情况很不好。

       太爷说他很遗憾不能将药物的炮制和针炙教给我了,许多的疑难杂症也没有机会带我看。最遗憾的是对生命的预测,这是祖传医术中的一部分,在农村一般对于晚期危重病人,医生都要告诉家人估计病人什么时候死亡,让家属做好准备,有些病人是外乡的,该提前回去,人死在家中比死在外乡好。由于我一直不相信这些,太爷也没有勉强让我学。所以为此深感遗憾。太爷告诉我,他将在正月初八去世,最近一个月不会有事的。

       而我心中对“正月初八”一直放心不下,我不知道是该相信太爷,还是该不相信太爷。
       春节后的初五初六两天,太爷精神依然很好,我就怀疑太爷对风水对四柱的研究,可太爷说他已经给我爸交代了他选好的安葬他的风水宝地,让我不要为他担心,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然后给我讲行医的注意事项:

       “第一点:学医不可半途而废,要迎难而上!”
       “医生救人,十个治好八到九个就很不错了,治不好的情况有很多原因,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更不要因治好几例而骄傲自满。当问题错综复杂时,不要钻牛角尖,退一步从大处着眼,从阴阳入手,又会有一条新路……”

       “第二点:治病一定要‘顺其性,养其真’!”
       “‘顺其性’就是顺应各脏腑的特性,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当藏则藏,余则泻之,虚则补之,将脏腑调理到最佳功能状态。比如:肝病用柴胡、薄荷,都是顺应肝气升发条达的特性。纵然肝阳亢盛,镇肝泻肝的同时也要反作疏肝之药;肺病用麻黄和苦杏仁,也是顺应肺脏的宣发和肃降功能….”

       “‘养其真’就是培养脏腑不足的精气,让脏腑能量充足,使其物质基础得到补给,脏腑功能自然也得到了修复。如肝病用当归,补肝之藏血;肾病用菟丝子,补肾之藏精;心病用枣仁,养心安神….”

       “脏腑之真得养,脏腑之性得顺,其病不治自愈!!”

       “第三点: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慢性病没有绝对的寒、热、虚、实,治病要‘寒热平调、攻补兼施,各不为过!’”

       “人体所生疾病,有外感有内伤,俗医诊病,皆称‘上火’,且具体到肺火、肝火、胃火等,却不知人体之火乃精微物质所化,如果人体五脏均无火,则冰寒地冻,生命早已衰竭。治火之法,当观人之整体,有上热下寒,也有下热上寒,有外热里寒,也有里热外寒,有一脏寒而它脏热,并非一味泻火,若能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用药寒热搭配,四两拨千斤,引导人体气机进行寒热对流,至稳至妥,邪去而正安。如若一味苦寒,中病仍进,邪气虽退,正气已伤。使原本有寒的脏腑雪上添霜,最终酿成顽疾。许多经典的名方如‘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无不体现寒热共调之精髓。”

       “医者用药存乎一心,即辩寒热虚实之轻重比例!如胃病,有三分热七分寒,也有六分热四分寒,衡量各自比例,用药方能立竿见影;又如肾虚,有八分虚两分实,一味进补,可以导致经络郁塞,补而不通,反而上火,补中有通、有泻,则补而不滞,填而不松……”

       “人道如医道!做人做事不可偏激!阳中喻阴,阴中含阳,此万物之本源,无纯阳亦无纯阴。明白这些道理后,行事就不会太过而又不及,用药不会过偏而又不足!!”

       “第四点:自行揣度细思量,不因他人忘阴阳!”

       “医者论病治病,不要受病人和钱财困扰。医生就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病有新有旧,有轻有重,治疗重病慢性病如同抽丝剥茧,治疗外感如同驱贼荡寇。不同阶段,如何实施要仔细揣度,不可因病家心情急切而忘阴阳虚实之根本。外邪未尽,立用俊补,关门留寇,永留后患;淤血未尽而强行止血,留淤而化为徵积;肠毒未清而强用涩药,痢虽暂愈而后患无穷;不要因病家富贵而妄用补药,更病家贫穷而吝啬贵药。唯有自身心静泰然,方可明白做医生的意义和责任……”

       正月初八上午,太爷仍然很好,但下午太爷有些困了,想睡午觉,我便守在太爷身边看他入睡,太爷入睡得很安详。大约过了一小时,发现太爷呼吸慢慢微弱下来,切脉时脉细若绝,我立即叫来家里人,大家默默地看着太爷安详的离去,而太爷给我讲的行医准则便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清理太爷的遗物时,在太爷的枕头下面发现一个小木盒子,里面是一套太爷自制的放血治病用的针具,另外还有一本书,书名为《杂病临证效方》,是太爷的手抄本,书中记载了祖辈及太爷行医过程中疗效很好的处方及一些特殊治疗方法,我随手翻了翻,看到最后一页太爷用毛笔记载了桑叶治疗眼充血,通过多次验证特效,并注明此方为振字辈——振东所创(振东是我的小名),拿着这本沉甸甸的书,看着安详而去的太爷,我知道我的学医之路才刚刚开始……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太爷说过“当问题错综复杂时,不要钻牛角尖,退一步从大处着眼,从阴阳入手,又会有一条新路!”朴实的话却让我的世界观时时发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也时时发生调整。

       我坚定地相信,太爷的这种思想的播种一定能让我早日成为真正的中医,这种思想的播种也让我能轻松面对学习,实现了对太爷的承诺。考取了省省中医学院。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看到这句话,我突然想起一则病案。年轻女性,两颊生斑,太爷记录的治法是调理心脏,补充气血。当年太爷已经去世,我看着病案,百思不得其解。这句话终于让我豁然开朗。面色是心脏功能的外在表现,只有心脏气血充足,血脉流畅,面色自然红润无斑。

       “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记得太爷治疗膝关节的病变往往从肝入手,当我问及原因时,太爷总是说通过切脉就可以知道,膝关节疼痛的病人肝脉是郁涩的,但我总觉得不太清楚。“膝为筋之府,肝主筋”——原来古人早就为我们总结出来了。

       太爷说过取象类比,核桃仁能键脑这不就是“取象类比”的例子吗!看到红红的血管,想到丹参、鸡血藤,丹参、鸡血藤能够通血脉;看到人的脊髓时,想到了蜈蚣,蜈蚣的外形与脊髓多么相似,于是我便记起太爷曾重用蜈蚣治疗腰椎严重损伤的病人。

       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有几位老人家正在乘凉。我进近前问一位老奶奶。她说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要到九十月份割谷时才会回来一趟。队上就只剩下二十余个老骨头了。而当知道我是医学院的大学生又是老太爷的重孙后,老人们都围了过来,他们搬来凳子和桌子,我便开始看病了。

       第一个病人是一位老大爷,我切过他的脉后,告诉他“您寒湿过重,双下肢无力,夜间睡觉双腿发凉。”
       “小伙子不愧为老太爷的重孙,你说得真对。可得咋治?我可没什么钱啊!”
       我有些犯难了,左右看看,突然看到禾场边的香樟树。好了,有办法了。“老大爷,您把香樟树的枝子和柳树条子各找一大把,煎水后薰洗,应该会轻松很多的,连续薰上十几天,病就好得差不多了。”
       听完我的话,老大爷半信半疑回家了。

       第二位依然是位大爷。脉象示左关郁涩如豆。我按了按他的肝区,问道:“您平时这儿疼吗?”
       “真神了,小伙子,你咋晓得的啊,我这儿疼了好几年了。”
       原来老人有胆结石病史,又没有钱做手术,就一直拖着。看着大爷暗黄色满布皱纹的老脸,我心里一阵难受。
       “大爷,您看,咱村不是有很多酸筒杆吗?你就挖些根切片后晒干,配上几个鸡肫皮,煎水喝,喝上一段时间会好些的。平时不要吃大油的东西。”(酸筒杆根学名虎杖,鸡肫皮就是鸡内金。)

       我的话刚说完,第三个老人就抢着说:“伢儿,我昨天砍柴把脚崴了,这走路都不行,你可要帮我想个法。”
       我蹲下来看了看老人的脚,左脚踝部红肿,试着左右活动了一下,虽然疼,但没有明显骨折迹象。
       “老奶奶,你家种土豆没?把土豆切成薄片贴在脚崴了的地方,干了就换,多贴几次就能走路了。”

       进入大二后,开始学习《中药学》,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太爷都曾传授给我,而且很多药材我都亲自采摘过,认识比较深刻,学习起来非常轻松,但《中药学》中的用药剂量让我十分困惑,大部分药材用量是***不离十,即八克、九克、十克左右,毒性药物剂量更小,矿物类药物剂量稍大。

       想起太爷治疗嗝逆用柿蒂是一大把,估计至少有五十克;治疗咳嗽用枇杷叶也是一把,至少也是30克;治疗风湿,外用药熏洗,一次就是一小捆,那可是几斤。再看看教材上的用量,是太爷用量过大?还是教材上用量保守?

       我带着疑问在图书馆翻阅书籍,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作者张锡纯,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他对药性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既没有象古人那样将药性说的玄乎,也没有象现代教材那样过于保守。
       生石膏、大黄、肉桂一些普普通通的药材,在作者的手中显示出各自神奇的疗效。黄芪配知母,类比如“云升雨降”之天地造化。这是除太爷外我接触的第一位将药性与天地平齐的医家,我一口气将药性部分读完,一种感慨油然而生,这才是“中医临床实战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也没有故弄玄术,有的是对天地、对五脏、对药物的精辟论著……
       中册提到“吸升呼降”之调气法,我试了几次后,感觉大脑清醒了很多,由于初中时学校宿舍潮湿厉害,我也患了风湿。按照张锡纯的调气法进行调气,不到五分钟,双侧膝关节发凉发麻,疼痛减轻,走起路来轻松了不少。想起太爷临终时说过的话,“若能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引导人体气机进行寒热对流,至稳至妥,邪去而正安….”。我不禁对张锡纯敬意更加。

       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看到生物场的研究,除了人,植物也存在生物场,它是通过一定生物电和生物磁,形成的场。书上还描述到在人体周围存在一种淡淡的光晕,随着生物场的增强而增强,当人体生病时光晕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人身。看到描写人体周围的光晕,我想到了地球,地球表面被一层大气包裹,从太空看地球,不也是有一层光晕吗?我不由得感叹古人的“天人相应”是多么的神奇。

       有一次无意中,我将薄荷叶放在口中,一种清凉的感觉立即顺着足厥阴肝经传向脚部,我大吃一惊!这种感觉以前从未有过,于是我尝黄连,能明显感到一部分顺着手少阴心经运行。我想,也许我通过练习太极拳,练习调气法,体内的经络敏感度增加了。但我疑惑的是,药物还没有入胃,没有消化吸收,而其成份怎么能很快传到脚部,药物的成分是通过消化道吸收,然后通过血液运行到全身?还是药物有一部分能量能在口中通过经络迅速运行到相应的地方?我所感受到的又是什么?

       怀着许多疑问,我继续对药物进行品尝,发现凡是气重而味淡者走经络快,凡是气淡而味厚者走经络慢。也许药物的生物场与人体的某些脏腑的生物场相似,于是当药物进入人体后,药物的生物场便借助经络系统迅速输送到人体。

       “不同的人,生物场能量不相同,如果两个人有许多相似的生物场,那两人碰面可能会感觉很熟悉。”
       “生物场也应当存在相生相克,如果一个人的生物场正好克制另外一个人的生物场,那他们碰面,被克的一方就会有一种无名的紧张和恐惧感。”
       “一卵同胞的双胞胎,他们的生物场很多相似地方,所以他们有很多无意识的相同行为,类似如物理学上的共振现象。”
       “母亲怀小孩时,小孩生物场会被其同化,所以母亲对自己所生的小孩,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纵然相隔千里,小孩发生意外,母亲的生物场都会受到波动,感受到小孩发生的事情。”……

       中医学院本科学制五年,其中见习三月,实习一年。见习是在大三的下半年。学院安排我们到下面的中医院去见习,我被分到一个小县城的中医院。当时是星期天下午四点多钟,整个门诊部静悄悄地,走廊里没有一个病人。难道中医的市场真的如此萧条吗?

       同学们,这就是你们要见习的医院。别看不起眼,这个医院的儿科和内科在这个县城,甚至本省都是有一定名气,不然学校也不会安排你们过来见习。
       既来之,则安之。第二天正式到见习科室报到。我见习的是中医儿科。七点半我就收拾停当,早早地到儿科门诊外等着,陆陆续续地一些家长抱着或牵着小孩来看病了。等到八点过十分,才看见一个中年医生走过来,他一边打着呵欠,一边忙着扣白大褂的扣子,嘴里还在跟旁边诊室的医生找招呼:“嘿,老陈啊,今晚不要再拖我打牌了,连打了两个晚上,身体吃不消了。”
       “不会是他吧!”我心里一寒,想起太爷说的:“医者须自律,如果一个医生不能自律,很难成为一个好医生。”

       病人一涌而进,“排好队一个一个来。对了,同学,去帮我买份早餐,随便什么都行。”
       我无奈领命而去。等我的早餐买回来,老师已经看好了将近十个患儿。
       效率真高,我有些好奇。坐在一旁,我仔细观摩起这位“专家”看病。

       5岁小女孩,面黄肌瘦,“专家”看了看眼睛,拔了根头发,看了看毛囊,摸了摸腹部,然后诊断:脾疳,治疗费30元。
       4岁男孩晚上哭闹,睡觉不安,小便黄,体瘦厌食。“专家”看了看眼睛,拔了根头发,看了看毛囊,摸了摸手心,然后诊断:心疳,治疗费30元。
       7岁男孩,头发焦黄,皮肤粗糙,大便干结,不吃饭,消瘦,诊断:肺疳,治疗费30元。

       我看得目瞪口呆,再看看专家。趁着家长们去交费的间歇,起身在身后药架上用小勺从不同的药罐子里弄出些药粉,包成几包,放在一边。
       “这个给你,拿回家分成6包,连用6天,吃完后就会好很多的,歇一天,下周再来复诊。”只见“专家”把不同的药包给不同的家长,几分钟搞定一批患儿。

       接下来的几个患儿,都是来复诊的,连治疗费都已经交好了,还省了“专家”老师的事。还是那些药粉,分分钟搞定。更让人佩服的是,在看病的间歇,“专家”老师还抽时间吃完了早餐。

       “老师,为什么所有的患儿都是疳积呢?”
       “当然,五脏六腑皆有积,只有不同脏腑表现略有差异,而小孩子吃中药很困难,所以直接用药粉冲服,效果会好很多。但是药材的配方是秘密,不能外传。”

       我在心里暗忖着,抬头来仔细打量起那些不起眼的小药罐子。每个药罐子都有标签,我拿出纸和笔,准备把药名抄下来。
       王“专家”一眼看出了我的想法,他笑着摇了摇头,“小伙子,抄也没有用的,这些标签是糊弄人的,山药罐子里放的是当归粉,不信你打开来闻闻,想偷我祖传密方的人至少有一百批了,你就别花心思了。”

       时间过得真快,开了一个月的治疗费单子,观摩了一个月王“专家”看病的过程。虽然他什么都没有讲,但是我深厚的中医理论底子帮助了我。我对于五脏六腑之“疳积”不同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理解,也能够对患儿的疳积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王“专家”仍然是那副表情了。平时没有病人时,我也会去看看那些药罐子,有时候会把药粉子弄出来看看,闻闻,甚至尝尝。王“专家”没有什么反应,他只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我做这些事情。通过看、闻、尝,一个月来大约一半的药粉,我知道了它们的具体成分,山药粉、伏苓粉、白术粉、连翘粉、当归粉、莲子粉、石膏粉……

       虽然依然有十几种药粉,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比起最开始的毫无头绪,现在我已经有所领悟了。

       一天上午意外地不是很忙。我和王“专家”相对默然,我翻着书,王“专家”看着我,他突然间开口问道:“你真的那么喜欢中医?这么久还能坚持下去?”
       “是的,我太爷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教我学中医。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好医生。”
       “我跟你不一样。我并不想当个医生。只不过我家世代行医,到我这一辈,就我一个传人,所以老爷子逼着我记下了祖传的密方,不过也幸好靠它,能混碗饭吃。我没有上过几天学,也是因为在当地小有名气,医院聘我每天来坐半天诊。”
       “说实话,我挺欣赏你的。我的方子,你也偷得七七八八了,小子,你还挺厉害的。”
       “告诉你吧,你所尝不出来的那几味药粉,都是复方的,所以你的舌头还是不够灵啊,不过好人做到底,我今天把那几种复方成份告诉你,你可不要来抢我的饭碗啊!”

       我有些诧异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王老师一直知道我在“偷师”,但一直什么也没有说,现在还要把密方告诉我。我觉得我一直误会他了。
       “小子,我老爷子知道我不是学医的料,临死都闭不了眼,他遗憾我不能把祖传的方子发扬光大。说实话,我也就是个照方抓药的江湖郎中,也只能靠祖传的方子混碗饭吃。把祖宗的东西发扬光大还要靠你们这些读过书的大学生。所以我把方子给你,不光希望你运用于临床,也希望你能深入地研究它。”
       最后在儿科门诊的一段时间,王老师开始系统地指点我,而将我偷师所得的零零碎碎的东西,完整地串在了一起。

       我的大学之制药篇
       第四年下学期,大部分课程都已结束。虽然四年来,中医、西医课程各学了几十门,但中药的炮制太爷没有教我,学校也没有教,还有中药制剂学、中药鉴定学这些中药专业主修的课程,我们却未沾边!

       在朋友的引见下,我见到了中药教研室的陈教授,陈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型的人物。陈教授给了我两本书,一本《中药制剂学》,一本《中药鉴定学》。

       陈教授开始讲中药现代化。“由于汤药入口很苦,病人难以下咽,改变中药的入口问题,一直是药学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在口感良好、疗效增加、副作用减少的总的指导下,中药现代化取得了很多成绩。古人将药材粉碎后加上蜂蜜,做成蜜丸,就是一种办法。现如今就粉碎技术而言,就有了质的飞跃,超微粉碎机能使药材粉碎达到细胞级,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得到彻底释放;微粉后制成蜜丸,疗效也有很大的提高。”

       陈教授继续说道。“由蜜丸改进成浓缩丸,不仅改变了传统蜜丸‘粗’、‘大’、‘黑’的特点,服用量也减少了,达到了服用方便、口感良好、疗效增加的特点,糖尿病人也可以安心服用;还有颗粒剂,不用煎煮,开水直接冲服,给患者服药带来很大便利;β-环糊精的包合计术,将有异味或易挥发的成分包合起来,既改善了口感又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增加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透皮吸收增强剂的研究和运行,增强了外用药物的利用度,临床疗效也得到了提高!”陈教授如数家珍的谈论着中药现代化,让我的视野大大开阔。

       很快看完了陈教授给我的两本书,对膏剂、糖浆剂、胶囊剂、丸剂等等都有了大体的认识,但要制出成药来,还是没把握,况且很多问题还不明白,这里面的学问还很深。于是找到陈教授,想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来到实验室,陈教授正在教学生使用高效液相,看我过来,非常高兴。
       “一个拟定好的处方,如果要制成浓缩丸,生产工艺中一部分药材需要提取其浸膏,一部分药材需要粉碎,这其中什么药材提取什么药材粉碎,如何确定呢?”
       “嗯!一般情况下,提取时成份容易破坏的和容易挥发的药材就粉碎,粉性足的药材也可以选择粉碎!这些都不是绝对的,还要看什么处方,最终制成多少成品!比如:
六味地黄丸中山茱萸一部分煎煮提取浸膏;一部分与山药粉碎成细粉;而三黄片处方中取大黄一半粉碎成细粉;剩余一半大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

       “我有实验就叫你过来帮忙!你也可以理论结合实际学习。如果今后到大医院上班,制剂学基本上可以不用学,但如果你到社区医院上班或者自己单干,学习中药制剂学和中药鉴定学是非常有用的。”

       陈教授给我讲解真空浓缩提取浸膏的过程,从来没有接触过浸膏是什么东西的我,看到黏黏糊糊的浸膏,我还以为是糖浆,陈教授一边纠正我的错误,一边讲浸膏和糖浆的区别。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只要有实验,陈教授总打电话给我,让我过去观摩,有时也帮些小忙,动手操作,从艾条的制作到蜜丸、浓缩丸的加工,胶囊填充板的使用等都手把手教我,同时只要有机会,就给我讲中药材的鉴别。

       “中药材可以从形状、颜色、气味、表面、质地、断面来鉴别,传统的鉴别方法有一看、二闻、三尝,还有水试、火试,通过这些办法基本上都可以鉴别出真伪来!”
       “不同的药材,往往有其独特的外形,而且这些外形特征一般较为固定。如野山参形如‘芦长碗密枣核芦,锦皮细纹珍珠须’;党参形如‘狮子盘头芦’;黄连形如‘鸡爪’;天麻头如‘鹦哥嘴’;防风根头如‘蚯蚓头’;海马形如‘马头蛇尾瓦楞身’;粉防己形似‘猪大肠’等,皆取其形也。观察药材性状时,如系干燥、皱缩的全草、叶、花类等药材,应先用温水浸泡,待其展开后再观察。”

       “各种药材多有不同的颜色。如黄连、丹参、紫草、乌梅、青黛、白芷、红花、金银花、牵牛子,皆取其色也。药材不同、加工方法不同、贮藏时间不同,都会影响药材的颜色。”

       “气味包括气和味两方面,含挥发性物质的药材,多有特殊的香气,如阿魏、丁香、鱼腥草、败酱草 鸡矢藤,皆有嗅之难忘之气;对‘气’不强烈的药材,可将其切碎或用热水浸泡后再闻。而辨别药味则需口尝,如乌梅酸、龙胆苦、肉桂甘、干姜辛辣、细辛麻等,口尝药材时,至少要嚼1分钟,才能准确尝出味道;对具刺激性及有毒的药品口尝时不能太多,尝后立即吐出,并嗽口、洗手或嚼食甘草等,以免中毒。”

       “检查药材表面是否光滑或粗糙,有无皱纹、皮孔或毛茸等。如白头翁根头部的白毛(叶柄残基);羌活环节紧密似蚕;金毛狗脊表面密生金黄色毛茸;白芷有唇形皮孔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质地指药材的坚硬、松软、致密、粘性、粉性等特征。如南沙参因质地泡松而称为‘泡沙参’;粉性强的有粉葛根、天花粉、山药等;质坚硬者如穿山龙、郁金等。”

       “药材有易折者,有不易折者。自然折断之断面,有粉性者,如山药;有纤维性者,如黄芪;有胶丝相连者,如杜仲;有平坦而粉性者,如牡丹皮。不易折断,或断面不平坦者,可用刀横切之后观察,特别是切制之药材饮片,切面的特征更显重要。如广防己之‘车轮纹’.乌药、黄芪之‘菊花心’,川牛膝之‘筋脉点’,山柰之‘缩皮突肉’,茅苍术之‘朱砂点’等,都是形象的鉴别特征。”

       “火试、水试是中药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具有简单易行、迅速可靠的特点,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灼烧后产生的特殊现象,如气味、颜色、烟雾、响声等或是在水中的变化,如颜色、形状等进行鉴别。对一些外观形状、颜色相似的中药或是掺伪品,利用火试、水试的鉴别特征就非常容易识别其真伪优劣。如:沉香燃烧时发出浓黑烟,香气浓烈,并有较多油状物渗出。若香气弱,有松脂样气则为伪品。水试法入水后沉入水或半沉入水,伪品则不沉入水;将苏木投入热水中,水呈鲜艳的桃红色,加醋于水中变成黄色,再加碱又变成红色;海金沙易点燃发出爆鸣声,并有闪光,无灰渣残留。若有残渣则为掺伪品。水试质轻,漂浮于水面上,稍静置并晃动也不下沉。若有沉淀或水变色混浊则为伪品或掺伪品……”

       “蒲黄火烧易燃,若掺伪则易熄灭。放于水中漂浮于水面,水不染色。若水显混浊有变色,水面部分沉入水底或在漂浮物中可见纤维状物则为掺伪品;青黛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烟雾产生,若无烟雾则为伪品或掺伪品。放入水中,漂浮于水面不下沉,水溶液无沉淀,若有下沉或有沉淀则为伪品或掺伪品。红花浸入水中,水染成金黄色。若有沉淀或有油状物,或水液有甜味则为掺伪品;菟丝子用热水浸泡,表面有粘性。掺有杂质的可用肉眼直接看到。加热煮沸5-10分钟,则可见白色卷曲状丝状物,形如吐丝。若质坚,煮沸无变化则为伪品……”

       “秦皮加热水浸泡10分钟,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若无荧光则为伪品;黄芩放入冷水中稍振摇,水色无明显变化,若水色立即变黄,则为掺伪品或伪品;血竭少许置白纸上,用火烘烤熔化,则有黑色痕迹残留;取颗粒直接燃烧则发出黑烟,并有呛鼻气味(苯甲酸气味)。若在白纸上为红黄色、有扩散的油迹或燃烧具松节油气则为伪品。冰片燃烧时产生黑烟或浓黑烟。若不易燃烧或不燃烧则为掺伪品或伪品……”

       陈教授就这样将自己丰富的知识慢慢教给了我,我唯一能报答的就是做一个懂医而又懂药的好学生!!!现如今,每当我建议病人冬天服用膏方治疗慢性虚损病时,我都会想起陈教授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终身受益!

       我的大学之实习篇(草医朋友)
       大学第五年,正式进入了临床实习。我并没有象其他同学那样努力争取留在省城实习,而是选择了离学校最远的一个实习点。那是省城西部的一个山区城市。我一直认为中医的根在基层,潜意识总想寻找“中医的根”!

       实习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能够选择的中医实习科室只有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科,委实少了些。于是我们大部分的实习科室都是西医科室。

       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我从来没有呆过。但现在每天在中医科的住院部跟着主任们查房,总觉得缺些什么……
       查房时主任所讲的基本上都是西医内容,只是针对每个病人在结尾时补充一句“这个病人可以打打丹参,改善改善血液循环!”、“这个病人可以打打黄芪,补补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丹参、黄芪成了万金油,几乎所有病人都在用。切脉的场景少见,中医的辩证分析过程几乎不讲。传统的中医在这里被浓缩成大病历里一段格式化的辩证分析。中医已经被西医化,我有些无奈却无力改变。我后悔当初实习地的选择了,但很快我就开始庆幸!

       医院门前的河道是个小市场。各种各样的商贩集中在此。周末是最热闹的。而我周末最喜爱的休闲就是逛逛卖草药的摊位。药农们将药材摆出来出售。由于附近就有大山,这里药材几乎都是自己在山上采来的野生的原药,生长时间长,非常有特色。
       一个五十多斤重的天花粉足足有半人高,当时我还以为是树桩。药农说是天花粉,我心里大吃一惊。凑近了仔细看,果然是天花粉。好家伙,这家伙够大的!小时候在太爷的带领下,挖的天花粉也只有红薯大小!
       还有七、八斤的何首乌、盘子粗的鸡血藤、筛子大的灵芝……这大山可真是宝地啊!

       有一家药摊与众不同,也吸引了我的目光。别家的药都是整个卖,而他的除了整个的样本大部分都是切成小片状的药材。我好奇地走过去与他攀谈。
       “药材是用来治病的,你看,那么好的天花粉整个出售,一个就要卖几百块钱,真用它治病的老百姓不会买,一则贵,再则也不能用单药治病,多余的就浪费了。药材是救人的,不是古玩家们的收藏!”
       “所以您就切开了卖?”
       “是啊,切开了,病人想买多少买多少,虽然挣钱少些,但是能让生病的人吃上好药!”
       “药房、医院、诊所这些地方可以买整的回去加工切片卖啊!”
       “太贵了,你想整个天花粉卖几百块,再切片晒干什么价了。这整个的只是卖给那些收藏的人回家观赏!”

       药农朴实的话语让我倍感亲切。我不由仔细打量起来。衣着朴实的中年人,面色黝黑,面容象他的衣饰一样并不起眼,布满老茧的双手应该是常年采药的印迹。
       一番交谈之后,药农老张知道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他马上兴奋起来。

       “乳腺增生书本上有没有讲咋治啊!”
       “乳腺增生这是个西医诊断啊!”
       “是啊,我老婆前阵子到医院检查说是乳腺增生,花了不少钱也没有搞好,我想弄点中药给她吃,但又不知道中医咋治。”
       “乳腺增生,中医诊断乳癖,治法当从肝胃入手,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调理肝胃气血,应该可治。”

       “你就用逍遥散作为主方,加上全虫、三棱、莪术、生牡蛎、海藻、昆布应该有效。”
       老张一边听,一边在一本破旧的厚本子上作记录。老张的行为让我吃惊和好奇。

       一边聊着,一边看着老张卖药。老张是附近县里的人,自小就患一种怪病。每隔两三天就浑身胀痛,疼起来在床上打滚都来不及。中医、西医看了个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药吃了几年不见好。十岁那年,村里来了个道士,看了老张一眼,就说这娃先天不足,经络狭窄不畅,跟家人只有十五年的缘分,想要保命,只能修道。老张的父母舍不得独子远行,又不忍看着儿子日复一日的痛。就哀求道士寻个***之策。道士沉思良久,说了个敲打经络的法子。当晚正好老张病发,道士用个木棍用力打老张周身,从上到下打个遍。说来也怪,打一打,老张反而不疼了,只是身上起了很多包。第二天包消了也没有什么痕迹。道士临走前叮嘱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要打上一遍,方能保老张性命。老张的父母千恩万谢,道士却叹了口气说:“你们不舍得儿子,最终你们要离儿子先去!”

       “十五岁那年,我父母亲均无疾而终。”老张接着说,“三十年过去了,我每天仍然在敲打周身经络,再也没有发过病,身体一直都很好。这些年,我也收集了很多单方、验方,给人治了很多病。但是总想着能找到当年的道士,拜他为师。前几年听说道长就在这附近的山里,我就搬过来了,一边采药,一边继续寻找。”

       “最近几年,我走遍这周围的沟沟凹凹,尝过数百种药材。有次摔在山沟里,以为自己死了,可躺了三天醒来还活着,也许道士传授的敲打经络法救了我。你看,这些药都是我在神龙架的深山里采的。”
      “这些都是些什么药,治什么的?”我看着眼前不认得的药材,忍不住发问了。

       “这叫开口箭,药用部分为根茎。秋季采挖后切片晒干,可是治疗慢性咽炎的好药啊!你看,这个是九连环,当地人称地苦胆,味道非常苦,书本上叫金果揽。是治肠胃炎症的好药。”
       “这是上山龟,是治肝腹水的;这是血三七,治跌打损伤……”

       对老张的单方和验方我仍存有几分怀疑。很快事实便让我心服口服了。有次我牙痛的厉害,不方便煎中药喝。牙周灵、牙周康都吃了也不管用,去找老张聊天时无意中说起。他站起来就倒了些药酒在药棉上,让我含在痛处,保证一分钟就好。我半信半疑,含着药看着表,真的不到一分钟,牙就不痛了。
       老张压低声音说:“这可是个好方儿,用新鲜七叶一枝花配松香泡酒。”

       老张的药摊上总摆了一只搪瓷碗,里面是些黑色的干干的东西。有一次看见老张挖了些碗里的黑东西,放在火上烤化后,粘在牛皮纸上给病人拔疮,我才知道那是膏药。老张说这是万应膏,几年前配的,专门用来治疗毒疮,效果不错。

       “这东西好配吗?”我问道。
       老张说:“不好配,关键是药材不好配齐,这还是几年前配的,就只剩这些了,过几天我还要再配一批。你熬过黑膏药吗?我熬的时候喊你过来看看。”

        几年前社会调查时,十队的陈老爷子给过我一张外用膏方——阴阳拔毒膏。因为不会配黑膏药,所以方子一直都保存在笔记本上。这次正好跟老张好好学学熬黑膏药,顺便也把方子拿出来跟老张讨论讨论。

       周日的早上老张带我到了他家。院子里支了一口大锅。老张从屋里提了一大壶香油,倒在大锅里,开始点火烧油。油烧开了,老张把早已打成粗粉的药材分批倒进去炸。
       “先将油烧开,然后下药粉,边下边用槐树枝子搅拌,待药粉炸枯后,用滤勺将药渣捞起……”老张一边操作,一边给我讲解。不到半小时,药材就全处理好了。

       “制黑膏药最关键的就是油和丹的比例……”老张一边称着油的重量,一边对我说。
       “啊,什么丹啊?”我惊讶的问道。
       “广丹粉,一斤香油四两丹,五百张膏药正好摊。现在有九斤药油,得下三斤六两广丹粉。”
       老张从屋里提出一袋红红的药粉,称好了放进油锅里,用槐树枝用力搅拌起来。
       “搅的时候一定要顺着一个方向搅,这样膏配好后才有粘性。”

       看着锅里红红的如稀泥巴一样的东西,实在没有办法与黑膏药联系起来。
       老张说:“别看现在不象个样子,等会就成了。油与丹粉在高温下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反应完后就成膏了。”
       “温度多高才反应呢?”
       “这个没测过,大约再熬二十来分钟就会开始反应了。”

       过了十来分钟,锅里开始出现大量气泡,老张赶紧把火退了些。锅内的泡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突然间浓浓的黑烟夹着药味冲天而起,很快锅里的油就已不复存在,只看见满满的一锅黑色泡沫。眼看要溢出来了。老张立即把锅端下来放在地上,然后用槐树枝不停地搅拌,反应慢慢地停了下来,药沫中仍不但冒出白烟。老张挑了一小团放入冷水里,用手捏了捏,说:“好了,这就行了,配好的膏药要能成团,并且不粘手,这样才行。黑膏药分老和嫩,太嫩的膏药贴在身上,取下时身上会粘上很多;但是太老了,又帖不住,很容易掉。”

       趁药膏还未冷,老张加入冰片和穿山甲细粉,边搅拌边说:“加上这两味药,膏药才能吸收快,效果好。”
       “告诉你个秘密,膏药制到这步就能用了,但是如果你贴在病人身上,皮肤会起疱,有些还会破。人家会找你扯皮。”
       老张接着说:“这膏药现在火毒太重,要去火毒。去火毒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膏药放在凉水中浸泡一周。”老张说完顺手向膏药锅内加了半锅凉水。

       看完了老张制黑膏药的全过程,我心里很感激。接下来的时间,我就和老张讨论起我的“阴阳拔毒膏”。老张看后觉得方子非常好,我抄了个副本留给他慢慢研究。

       中午我们边吃饭边聊天,酒至酣时,老张豪情大发,要与我一醉方休。我因有事极力推脱。老张大声说:“怕啥,喝醉了大不了喝点葛花茶,那玩意解酒好得很,保你下午没事。老婆子,把我的葛花拿出来泡上两杯。”

       老张老婆端出两杯葛花茶。我一看感到很纳闷,这葛花和我记忆中很不相同。小时候,太爷采的葛花都是淡紫色的小花。而这葛花大如牛眼,形似风信子,颜色是深紫色。老张得意地说:“这葛花你没见过吧,只有多年的老葛藤才能开出这样的花。这一带只有我能采到这样的葛花,你尝尝看!”

       我尝了几口,头脑立即清醒了很多,“好东西!”我赞道。
       “有兴趣的话,等到明年春上,我带你去看看那片葛藤,那花开得…..”

       一天上午老张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兴趣跟他进大山里去看看那片葛藤林。
      
带上干粮和采药的工具,我们出发了。走了四个多小时,慢慢看不到人家了。

       “这些,野葡萄藤、八月札藤、弥猴桃藤,这三样配在一起可以治疗脉管炎、痛风,效果非常好。我试过四五例,效果挺好的,我也是听一个采药人讲的。我救过他的命,他不会骗我的。”
       我一边往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记一边说“如果是我来治疗脉管炎,我会四妙勇安汤;痛风我会选择三妙散。”

       “你说的这方子,几年前我也用过,但效果没有这方儿来得快。”老张自信地说。
       “看,这是寻骨风,全身长着白黄色的细毛”老张指着路边不起眼的一株草药对我说。
       “可别小看了它,这药很有特点。大多治疗风湿的药都伤胃,而这药不仅能治风湿还能治疗胃病。有次我上山采药,胃痛发作,痛得全身冷汗,嚼了几片这药的叶子,胃就不疼了,这也是山下采药的告诉我的,效果没话说。”

       “寻骨风!”我一边重复着药名,一边掐了片叶子尝了尝。淡淡的苦味。
       “这药能治睾丸肿痛,效果也还行!”老张补充道。

       “睾丸肿痛?前不久中医病房就有个这样的病人。主任当时开了天台乌药散治疗,没效。后来采用补肾通络止痛治疗,也没有搞定。难道这药可以治?”我一边沉思,一边习惯性地拿笔记下来。
       “这是小伸筋草,我们这里产量不大,你能碰到也算运气好了。此药温肾止痛、疏通经络,用于风湿、寒性胃痛,也可以治疗毛囊炎,年纪大的人阳虚腰痛、腿抽筋,用小伸筋草、川花椒、川牛膝放入猪尿泡中炖后喝汤,效果很好。”

       我们一路交流着沿途所见的草药。我感觉中医的确需要交流,这样才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山顶上,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的海洋,白云从远处的山头飘过,真有点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顺着老张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绿海中点缀着大片的紫色。“我们顺着这个山梁往东走,走到那边的崖边,沿着绳子下到山谷里就可以采到葛花了。”老张一边说,一边前行带路。很快我们就到崖边。利用绳子,我们慢慢地下到了十几米深的山谷里。谷里很潮湿,有一层淡淡的雾气。“这种地方会有毒蛇出没。”老张说着,拿出准备好的雄黄粉,撒在我们俩的衣服上,然后猫下腰摸索着向前走。只见四周都是粗大的葛藤,最粗的有碗口粗,细的也有茶杯大小。与其说是葛藤,还不如说是葛树,彼此四下交缠着,我们站在下面,根本看不见上面的东西。

       老张带着我在葛丛里穿行了几分钟,来到一处岩石旁边。他率先爬上去,然后把我拉上去。我惊呆了,太美了,四周全部是深紫色的葛花,一朵比一朵大,我们仿佛站在花海中,成了花的一部分。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葛花气味,闻着有点头晕。我和老张麻利地采着葛花,不一会就采了一袋子。
       老张说:“差不多了,我们再去挖个大葛根。”
       下了岩石,老张看准一个中等的葛藤在根部挖了起来。
       “那个更粗大了我们俩搞不回去,浪费了可惜。”老张淡淡地说。

       医药代表   

       今天晚上要拜访的是呼吸科的陈主任、普外科的张主任……
       上四楼去找张主任,张主任刚巧开门出来,看见在门口踌躇不前的我。
       张主任笑着把我请进了主任办公室,问明我的来历,接我的资料,张主任看出我的窘迫,他一边翻着手中的资料,一边和我攀谈,得知我是中医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他很感兴趣。

       “说起来,中医在许多外科病的治疗上也有独到之处啊,比如说丹毒……”张主任感慨到。
       “是啊,丹毒用中药治疗三五天就好了,而且复发几率也不大,而西药治疗虽然有效,但花钱多,还容易复发……”谈起我的专业,我轻松了不少。

       我看着张主任两颧的暗红,心里一动。“张主任,我给您把把脉吧!”
       左寸沉细而微,关尺弦滑,“阳微阴弦,这是胸痹的脉象啊!”我心里暗暗一惊,再看看他的手掌,掌中一条青筋穿过劳宫穴,照太爷的说法,张主任的心脏问题非常严重。
       “张主任,您的心脏有严重的问题……”我小心翼翼的说。
       我把切诊所得的脉象和掌心的望诊情况解释给他听。

       “中医真了不起!可惜在治疗方面有些落后。我最近胸口总有些闷,做了冠造,是严重的冠心病,准备下个月做心脏搭桥术。”
我站起来,用手揉了揉张主任左手少阴心经所循行的部位,有很多小的包块,我边用手揉边按压劳宫穴,过了十来分钟,张主任面色明显好了很多。
       “咦,舒服多了,没那么闷了。”张主任的话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我随即谈到推手少阴心经和按劳宫穴的好处,张主任听得连连点头。可惜张主任的病程太长,病情也重,这些手法只能缓解他的症状,手术是没有办法避免了,我有些遗憾。

       半个月后,我才发现这次拜访的收获比我想象中的大。因为医院通知医药公司尽快送货,医院快断货了。经理简直不相信,新开发的医院,我仅拜访了一次,能有销量就不错了,卖断货,怎么可能?反复电话确认后,经理不得不相信,原来这个药经张主任用过后,确认疗效很好,在周会上推荐做为外科普药使用,张主任还是业务副院长呢。

       再次拜访张主任,我不再紧张,仿佛去看一个老朋友。张主任看到我也很高兴,立即请我给他按摩。我建议他吃几付血府逐瘀汤和当归补血汤。

       药厂上班

       同仁堂在前门大街的一条小巷子里,走进这条古老的巷子,感受着两旁的建筑所沉淀的文化,我仿佛走进一条历史的长廊。
       门口的对联深深地吸引了我:“修合无人见,心存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一种敬意由然而生。

       去年回老家同父亲谈起开诊所时,我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而如今看到同仁堂,我的脑海里慢慢浮现出我的未来——我要创办国医馆,创办属于我自己的“同仁堂”!

       我结识了许多中医消化专业的高手。在此期间,为了帮公司寻找新项目,我也拜访过许多大专院校从事中药新药研发的专家。从陌生到朋友,我学到了很多。

       在众多的专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李教授、辽宁的张主任、江苏的王主任……

       每次到西苑医院,只要有李教授门诊我都要去看看。他坐诊时,博士生、研究生一二十人围着。“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芋汤主之……”李教授就这样一边切着脉,一边背着伤寒论的条文,然后是口述药名和剂量,最后反复叮嘱病人用药注意事项,周围的学生们拿着本子飞快地记录。李老看病是一种艺术,看他看病也是一种享受……

       辽宁的张主任也是博士生导师,以治疗脾胃病和肝胆病见长。学贯中西的他看病则是另一种风格。有一次看他给病人号脉,号完脉指着墙上消化系统的挂图说:“你患的是胃溃疡,这个地方烂了一小块,诺,就是这儿…..”他指着胃小弯处说:“不信,你去做胃镜看!”别说,病人真的做了胃镜还真就是这个地方,不光病人连旁观的我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听他的博士生说,周主任号脉号出的病变部位基本可以与胃镜吻合。他将外科治疗疮伤溃烂的消、脱、补法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采用黄芪、黄连、三七等治疗消化道溃疡收到很好疗效。

       而江苏的王教授更象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目光总是充满了睿智,他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一次门诊来了个长期腹泻的小孩子,中西医治疗半年均无显效,找到王教授。王教授仔细为患儿诊查过之后,再看了看病历和以前的处方。“这个方子很对啊,小孩子腹泻也是脾胃虚弱引起的啊!”
       “小孩子胃肠道很娇嫩,加上长期腹泻,对药物的吸收很差。中药内服,增加了胃肠的负担,难以起效……”
       “你就用这个原方,每天煎两付药的量,然后用来给小朋友泡泡脚。小孩子皮肤薄,通过皮肤可以吸收一部分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不增加胃肠负担,又能起到治病的作用。”
       家长半信半疑。王教授说“放心吧,这个办法我用了很多年了,效果很好,不用担心。”

       几年后,我用王教授的办法治疗小儿腹泻,无不显效,更加深了我对王教授的佩服。

       决定辞职,从药师做起

       我离开了工作三年的城市,独自一人闯荡上海,上海正好缺大量的执业药师,尤其是急缺执业中药师,我选择了一家小型的私立医院,我的医学背景加上几年的新药研发经验和参与药厂GMP认证的经历让我轻轻松松的争取到了中药房主管的职位。工作也非常轻松,主要是负责药材的验收入库、养护和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

       医院中医门诊就在中药房隔壁,有两个专家轮流坐诊,每天也就十来个病人,大多是老病号,也许是医院知名度不高,医院经营处在一种不稳定状况,熟悉了药房的所有工作后,没事时我总爱到隔壁的中医诊断室看看,看看上海中医的用药思路和特点。

       上海的中医处方相对其他城市而言,用量有些偏小,比如砂仁用量3—5克、黄芪8—10克、当归5—8克、甘草3—5克……慢性病每次开药,每次一般是十剂,有些患者效果很好,有些则效果一般,也许是专家年纪大了,用药小心了些。而药房抓药的则说这都是太平剂量,即使治不好也吃不死人。专家总认为我们只是些略懂中药的毛头小伙,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时常以专家自居。

       一次机会,改变了专家对我的看法:
       患者,女性,50来岁,头胀痛跳痛2月,伴目赤,心烦,血压160/95mmhg,专家切完脉,诊断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处以如下处方:
       天麻10克 钩藤10克 石决明25克珍珠母25克
       白芍15克川芎10克制首乌15克龙胆草5克甘草3克 十剂
       患者服用前三剂后,症状明显缓解,服用第四剂开始出现周身不适,服用到第6剂,出现周身疼痛,借用患者的话说,“感觉体内有个东西在串,一会在上,一会在下,有时几个地方同时疼痛。”专家反复切脉,反复看处方,一脸茫然,也不知如何给病人答复。患者平时性情急躁,眼看病没好,反而增加一个新病,拉着专家的衣服说这是医疗事故,眼看事情就要闹大,我急忙站出来说:“别急!来!让我切切脉看看!”

       病人很不情愿的坐下来。六脉平和却无神气,似有三分散漫。再看看处方!我一下子明白了……
       专家因病人肝肾亏虚、肝阳上亢采取了养肝、镇肝、泻肝、柔肝诸法于一方,药证相符,但由于患者平素性情刚烈,肝气较旺,现在诸法合施,患者肝气欲升被镇之,欲激被泻之,欲躁被柔之。肝为将军之官,对全身气机有统帅作用,现今患者之肝,好比一个统帅三军的将军被镇之压之,导致三军无人统帅,各自为阵,故出现周身不适。想明白这些,我对患者说,医生的处方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你服用第一剂就会不舒服了,而事实是你自己说服用前三副效果很好,这中间可能是你这几天生了些闷气,气郁在体内,所以感到不适,方中加上一味疏肝的药就可以了!!

       “不会这么简单吧?我怀疑是慢性中毒了!”
       “这样吧,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先包10克薄荷回家,泡泡茶喝,如果下午不痛了,说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还痛,你再来找我们!也就这几个小时,不会延误你的病情!”我诚恳的说。
       病人领着10克薄荷走了!专家疑惑。

       “患者性情刚烈,养肝、镇肝、泻肝、柔肝同时运用时反佐一味疏肝之药,则病情好转更快…..”我分析道。
       专家一下子明白过来。“看不出啊! 小伙子,你对中医的理解还有如此的深度!”
       “我自小开始学习中医,大学毕业后因就业困难,自学药学,考取药师,现在正准备考取医师!”

       上午的患者来到医院,说喝了半杯薄荷茶,就不疼了,全身也立即轻松了,大脑也清醒了不少。

      自那以后,专家刘主任经常主动和我打招呼,还帮我办好了医师考试报名的事,我也经常到他的诊断室坐坐,主任就用普通话和我慢慢交谈,有时来了病人,他也给我学习的机会,切切脉,一同分析病情,有时让我开处方,他签字。

       一次有个急性巩膜充血的患者前来就诊,刘主任看说这个病不重,但治疗好至少5天时间,而病人说明天下午要主持节目,明天必须要好。刘主任摇摇头,问问我有什么高招。
       “桑叶80克,生麻黄5克,煎水1500ml,当茶慢慢服用,明天中午就好了!”我淡淡的说。
       小时候我二婶得此病,单用桑叶就治疗好过,只是得两到三天,学了《内经》,明白了“火郁发之”后,在桑叶基础上增加了小剂量麻黄,用了几个病号,效果比原先更好。

       三天后,病人写来了感谢信,感谢医院中医科门诊及时为患者解除了病苦,而且花的钱又很少!以前还对我有些怀疑的刘主任,主动向医院请示,建议让我每天陪专家坐半天门诊,我的临床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刘主任用药以轻灵见长,并非所谓的太平方。他给我举了个例子,医生看病下药,如同用柴刀劈柴,力量要适当,用小了劈不开,用大了,柴火是劈开了,但地上也被劈了个大坑,用药不能一味追求大剂量,只要辩证准确了,一味药三五克也能解决问题,四两拨千斤,用药的目的是激发人体潜在的能量,而不是代替脏腑的功能。比如补肾,40岁以下的患者,用药不可竣补,否则脏腑功能会因为竣补太过反而受到抑制,停药后反而病情加重,用药引导,恢复脏腑功能,让他们相互之间能够协调、相生,正气自然会慢慢恢复……

       是啊!中医的精髓是辨证施治,只要辩证准确,小剂量也能起到很好效果,如果辩证不准确,盲目大剂量处方,反而损伤人体!几年后的今天,当我用一包小柴胡颗粒治好病人的感冒时,我才深切的体会到,刘主任当年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意义何等深远。

       现在对于一些慢性虚劳的患者,我也会采用小剂量调理,慢慢恢复患者脏腑的功能,而不是大剂量用药,暂时替代脏腑功能……
就这样我在这家医院一边当着药房主管,一边陪着专家们坐诊,一边准备我的执业医师考试。一年后,我松了一口气,从四岁开始学习中医,到现在29岁,奋斗了二十五年的我,终于成为一名合法的执业中医师……

       成长篇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太爷说过,切脉要切到一万个人的脉,才会对脉象有整体的感觉,任之堂开办一年后,我统计了一下,开了七千多张处方,加上平时切脉后直接出售成药,应该足足切到了一万个人的脉象了,太爷说的没错,当切到一定人数的脉象后,对脉象的理解自然而然会有深刻的感受。

       斜飞脉反关脉这些临床上不常见的脉象,一年内我遇到了二十几例,脉率一呼一吸,四至为平,而临床上经常干体力劳动的和当兵的患者,脉率常不足四至,一分钟五十多次,也属正常,并非寒证。心动过数的患者,一呼一吸息,五、六至也并非是热证,有时还是寒证。脉长的有的长至肘关节……见多了,就会明白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正常的脉象也有很大的不同,就好像人的肤色也有黑、白、黄,人种不同,肤色自然不同,有的人脉偏浮、有的偏沉、有的稍短、有的稍长,但太爷教的“郁脉”诊病,确是永远不会改变,无论在什么人身上。

       一次来了个四十岁左右的病人,身体魁梧,开着轿车而来,切脉后脉率大约55次左右,六脉平稳,唯左尺沉紧,右寸稍滑。
“沉紧主背痛,亦主腰膝。”膝为筋之府,肝主筋,如果膝关节疼痛,左关当有郁象;如果腰痛,右尺也应当有反应;结合右寸出现滑脉,可以推测为患者背痛,看病人精神状况及指甲颜色,并非寒湿体质,脉率为迟乃正常脉象……想到这些,我便说:“你当兵时背部曾经受过寒,而且当时病情重,这些年调理后,虽然很少复发,但背部总觉沉重……”

       还没讲完,病人大吃一惊,问我怎么知道他当过兵,而且背部曾经受过寒?
       我笑了笑。作为中医,当想通一些道理后之后,病人就会认为中医很神奇,连以前干过什么工作?出生时是不是早产都知道,好像神算子似的!这就是中医的魅力!

       太爷苦心教导我学习脉学,当我切了一万多人的脉象后,再看看《诊脉心法》,我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我也尽力去完善它,我会将颈椎病、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胆结石、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这些西医诊断的疾病的脉象总结后记载下来,中医的发展不能排斥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结果。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一次,一个老病号介绍一个扁平疣患者过来就诊,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病例,记得案例上用木贼草加香附子煎水洗治愈患者,但我没有试过,看到这个病人的情况,我将木贼草和香附子各称了30克,共五副,让病人回家煎水外洗试试。病人走后我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治疗此病方法很多,但疗效都不肯定。一周后病人过来复诊,还是老样子,我又建议病人服用薏米仁粉,每次15克,每日三次,连用十天。十天后病人过来复诊,病情还是没有好转。难道是没有想通这里面的道理?我安慰病人,是病都有办法治疗,给你使用的方法,有些人是有效的,先回家再观察三天,三天内我给你想个好办法。

       病人非常信任我,高兴地走了,而我却陷入沉思,西医认为扁平疣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主要侵犯青少年,中医称"扁瘊",各家说法均不一致,如何是好?下午我正在翻看医书时,一位老汉进来,问我有没有开水,想讨杯水喝,看到外面天气炎热,我给他泡了杯绿茶,见我如此礼遇,老汉不停地道谢,一边喝茶,一边问我找啥资料,我说查查治疗扁平疣的资料。
       老汉笑了笑,“扁平疣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不是一般的药能搞好的!”我不禁有些诧异,看着老汉满是老茧的手,没想到说的还很在行。
       “我学过医,不过是自学的,四十岁以前也是靠给别人看病养家,后来因为没法取得行医证,不让干了。
       “你小伙子心地不错,我教你个方吧,就治疗这扁平疣!”
       “雄黄是杀病毒很厉害的药物,你将艾叶研成艾绒,加上雄黄细粉混匀后,用火纸卷成艾条状,遇到扁平疣的病号,点燃后用烟熏母疣,熏得发黄发黑就行了,每天熏一次,连用四天,十天左右都会消失掉!”

       我按照老汉的办法治愈了扁平疣患者,效果的确如老汉所说的,非常神奇,从那次事件后,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中医的根的确在基层。

       “香油滴鼻子治疗各种鼻炎!”这是卖油的告诉我的。
       “小红干辣椒30个,白酒半斤,泡一周后,外抹治疗风湿关节痛!”这是卖菜的阿姨说的。
       “蝉蜕煎水外洗,治疗小儿因坐湿地出现阴茎肿如气球。”这是一位老爷子告诉我的。
       “感冒后出现鼻塞不通,睡觉时戴上帽子出出头汗,鼻塞就好!”这是一位练气功的师傅告诉我的。
       “APC泡脚治疗脚气”
       “蒲公英和白蒺藜共研粉治疗各种眼疾!”
       “
伤湿止痛膏贴天突穴治疗各种咽喉部不适!”
       “桑白皮煎水洗头,治疗脱发!”
       “鸡油外涂治疗油漆过敏!”……

       提高
       2007年的一个下午,棋友老李过来找我。
       “你是知道的,我患有慢性前列腺炎,吃了不少药,就是好不彻底,两月前,在火车站附近有个摆地摊算卦的道士,给我开了个方,我吃了半个月就好了,我想这方你肯定用得上,所以送过来给你看看!”老李边说边递给我一张处方。
       字迹洒脱,上面就写了三味药,枇杷叶50克、艾叶10克、苦参15克
       我喝了十八副,花了才二十多一点就好了……

       “枇杷叶治疗前列腺炎?”我反复琢磨,还真想不明白。

       老李高兴地说。“今晚,我们七点出发,道长白天不在家,我已经打听好他的住所了!”
       道长住在半山腰,门开了,出来一位穿着一身青衣的老者。“是你啊!进来坐!进来坐!这位是?”
       “他是我的朋友!当医生的!”老李忙介绍我。
       “张道长好!”我一边问候,一边将随身带来的酒放在桌子上。

       道长问了我的出生年月日,心里默算了一会,然后看看我的手相,笑着说,“你这娃子不错啊!小时候有位懂阴阳的师傅教了你八年医学知识,他与你只有十三年缘分,能够教你八年!福分不浅啦!”
       我不禁大吃一惊,我太爷在我十三岁时去世,我五岁开始学医,也正好学了八年,这道长还是怪厉害的!

       道士给老李切了切脉,然后让我切切脉,我切后感觉到右尺沉紧而滑。
       “你认为情况咋样?”道士问我。
       “右尺沉紧而滑,沉主里、紧主痛、滑主湿,老李应当是腰部寒湿过重。”我回答道,但我诧异的是两月前,老李的脉象有上越之势,当时咽喉不适,口里泛酸……
       “嗯!”道士点点头,“你的脉法学习得还可以,如果要下药,你认为用那些药合适?”
       “以温肾健脾,散寒除湿为治,处方以附子、茯苓、白术、干姜为主方!”我答道。
       “还不错!看来你大学没有白上,但这个病人寒湿非一日形成,附子力量不够,得用川乌、草乌!!”
       “这两种药毒性太大,我还没敢用过!”
       “附子也有毒性!药物的毒性大小与患者的病情关系很大,如果用药对证了,毒药则是妙药,如果用药不对症,普通的药也会变成毒药的……”

       道长随手给老李开了处方:制川乌30克 制草乌30克 茯苓40克 生姜100克 杜仲20克 五加皮30克
       交代老李头煎必须煎两小时,第二道半小时就可以了,两道药汁兑在一起分三次服用。

       看着处方,我心里还真担心,也许道士的认识疾病的观念和我不一样。我想到枇杷叶,忙问道,“您对枇杷叶研究很深啊!”
       “枇杷叶是一味君药,不要把它当臣药或佐药使用,这个药好比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却不显山不露水,常人都不知道它的妙处,此物能降十二经脉之逆气,能化十二经脉之热痰,逆气降、痰热除,很多怪病不治自愈……”道士毫不隐满的讲。

       “我刚算过了,你我命中有两次相交的缘份,今天你的到来,也算是其中一次了,我今天给你讲讲人身气化的过程!”张道长将我带到屋角的灶边。
       “你看这蒸饭的灶!灶里的火好比人之肾阳,锅里的水好比人之肾阴,而这蒸笼好比人之三焦,最上面一层为上焦,中间一层为中焦,最下面一层为下焦;锅里的水在火的燃烧下沸腾,产生蒸汽徐徐上升,形成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状况!”

       “如果灶里没火,则水不能化汽,饭自然蒸不熟;如果锅里没水,也不能产生蒸汽,饭也蒸不熟;如果中间这一层半生不熟,蒸汽上不上去,就算最下面一层焦糊了,最上面一层也熟不了!”
       “人体也是一样啊!肾阳虚的病人,不能气化,气也不能到达上焦,所以经常口干舌燥,喝再多的水也止不住渴!很多糖尿病初期都是这样的,水喝多了,肾阳又不能化气,代谢也差了,水停在体内,造成身体喝水也长胖!”
       “肾阴虚的病人也会口渴,喝水后口渴症状很快缓解,但这些病人容易上火,吃下火药当时管用,长时间吃会导致肾阴阳两虚,就不好治了,这种病人补补肾阴,养养阴份就可以了!”

       “脾胃在中焦,胃主降、脾主升,一升一降,中焦如沤,下焦所化之气才能上达上焦,如果脾胃郁塞,升降失常,就如同这蒸饭一样了,中间半生不熟,上面一层是没法熟的,这样的病人也会口渴,调理脾胃就好了!”
       “在看着,蒸笼最顶上是个盖子,就好比人的肺----华盖之府,没了这个盖子,饭也蒸不熟,锅里产生的气都给漏掉了,上升来的蒸汽温度变低后,变成水,这个盖子正好使其向下,沿着蒸笼壁向下流,流到锅里。在人体也是一样的,下焦产生的气,通过肺的肃降,最终变成水液通过三焦水道,进入膀胱,产生小便….”

       我站在灶前,看着灶里的火正在燃烧,锅里的蒸汽徐徐上升,这些平平常常的东西,现在变得神奇起来,道长的一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我惊呆了,我突然明白了很多疾病形成的病机……

       “时候不早了!你们回吧!我这几天要找我师父,会离开这里一段时间。小伙子!我们还有一次见面的缘分,到时我在给你讲些东西!”道长对我和老李说。

       第二天老李在我这抓了三副药,服完两副腰就不痛了,长期口干的病也好了很多。

       以后的几个月,我一直想上山找张道长,可又担心他不在,入冬后下了雪,看着呼呼的冷风,我担心道长在石屋太冷,于是买了50斤大米,两斤好酒上山找张道长,赶到时道长正在吃饭。
       “算准你今天会来,我一早就别了师父下山来,中午正好赶到这里!”道长说道。
       “喝口酒吧!这屋里太冷了!”我把酒递给他。
       “哎!要不是我师父这些天有事情,我可以多呆几天的,看来这也是命中注定了!明天早上我就得回去了!”道长喝了口酒,叹了口气。
       “上次给你讲了气化,这次给你讲讲血脉吧,帮你将中医的气血这两块内容参悟透了,对你日后很有好处!”道长开始给我讲人体的血脉及一些与之相关疾病的治法……

       挑战
       自从张道长给我讲了人体气血运行和变化的机理后,我对疾病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很多疑难杂症按照张道长的气血理论来治疗,疗效都很好!张道长说医道通仙道,医术通仙术,也许有些浮夸,但从道长的静悟所得中可以感受到,医道的确很深,但悟透了,又很浅……

       2008年6月,一个普通的日子。
       老病号来找我,“我父亲得了胆管癌,已向肝门转移,医院手术探查后,认为没有手术机会,放弃外科治疗,想请你用中药试试!”病友开门见山的说。

       我心里一沉,自从“白血病”的伤痛之后,我对癌症一直在研究,但仍没有什么大的突破,面对恶性肿瘤,我却有些汗颜。这一两年,我看过一些肿瘤晚期的病人,往往都是家属请到医院会诊,而往往我所能做的只是用些中药来暂时缓解他们的痛苦,仅此而已。
       西医已经放弃的,中医不能放弃!只有给予了病人希望,病人才有机会!想到这些,我点了点头。

       第二天患者在家人的带领下过来就诊。男性,65岁,胃癌术后3年,发现胆管肿块1月。患者05年曾经因胃癌手术,切除二分之一胃,手术后恢复较好,体重恢复到手术前状态。3月前,患者开始出现面色发黄,当时未在意,一个月后颜色加重,在买菜时遇到医院医生,建议检查。做B超后发现肝外胆管肿块2.6cmx1.1cm,结论为肝外阻塞性黄疸,肝外胆管上端急性站位性变病。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显示肝外胆管中上受阻,急性病变,累及胆总管。随后手术探查,发现肿瘤位于肝总管,包绕整个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肝门结构,并延伸入肝内,胆囊明显萎缩。就诊时面色萎黄,说话有力,饮食尚可,体重128斤,舌质青紫,两侧可见齿痕,舌中部、根部白腻而厚。切脉:左右寸部虚无,左右关部浮郁,左关如豆,左右尺部沉实有力。从患者说话、饮食状况及脉象来看,正气尚存,可以一搏,我于是制定了治疗计划:

       长期医嘱:1、要求患者购买生牛蹄筋 加水熬9个小时后,熬成浓汤,一斤服用5天,每天服用两次。(事实证明这是很对的,在此后的一年内,患者白蛋白基本上在正常范围内);2、严禁吃含有动物脂肪的食物(减轻肝胆负荷);3、适当锻炼,放松心情,积极应对,乐观生活每一天;4、每十五天做一次B超,观察肿块大小。
       患者脉象显示双侧寸部细弱,关部郁塞,正如张道长通过蒸饭比如的那样,“中焦不通,半生不熟,上焦不能如雾,下焦已成焦糊状态!”,我想疏通中焦为目前之首要任务。遂开如下处方:

       玄参20 克生牡蛎20克 全虫10 克僵蚕10克 三棱20 克文术20克 丹参20 克菖蒲10 克熟地20 克淮山药20 克大芸15克 沙参15克 大黄20克 黄芩15克 胆草8 克桔梗10克金钱草20克 白及15 克乌药10 克郁金30克 川楝15 克百合20克 枳壳20克甲珠粉10克(冲服)党参20克 柴胡10 克决明子30克 白茵陈20克 蜈蚣2条 共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五天后复诊,未见不适,排气增多,食欲增强,舌苔白腻。关部郁涩稍舒,原方稍作调整,继续服用五剂。十天后复诊,未见不适,食欲可,舌苔仍白腻,脉象如故,再进五剂。十五天后,建议患者行B超检查,结果显示包块没有长大,但也没有变小,脾脏厚度减少。

       在没有服用任何抗癌西药的前提下,单纯服用中药加食疗,经过十五天治疗,肿块基本没有长大,看来服中药对癌细胞起到了控制作用!看到检查的结果,我坚定了信心!

       于是再次给病人切脉左关郁涩,右尺沉细而弱,舌根白腻。患者肝胆淤滞不通,脾肾阳虚的病机慢慢显露出来,按照张道长的气化理论,当考虑温补肾阳,于是开下方:
       附子50克 干姜20克肉桂15克党参40克黄芪40克茯苓40克白术30克木香40克炙马钱子6克玄参20克生牡蛎20克川楝15克乌药15克三棱30克文术30克郁金30克熟地40克制首乌40克大蜈蚣4条全虫10克白英20克葛根30克半支莲30克半边莲30克龙胆草10克生大黄30克茵陈30克五味子30克五剂,日一剂,水煎服两小时后浓缩成750ML,分三次内服。

       服完后,患者体力恢复,从家中走来(4公里左右)。但时有恶心感。于是在上方加竹茹25克 生鸡内金30 生姜20克,再进五剂……
       第二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各项生化、理化结果好转,体力恢复,患者信心大增,认为采用中药治疗的路完全正确,至少一个月下来,没有向西医所说的方向进展。

       我总结治疗经过发现:茵陈蒿汤治疗阻塞性黄疸还是有效的;温肾健脾的药对体质的恢复是很好的;炙马钱子、玄参、生牡蛎、、三棱、文术、蜈蚣、全虫、白英、半支莲、半边莲对肿块的抑制作用是确切的。
       在随后的四个月内,我基本采用上述的办法,患者病情一直很稳定,五个月的生存已经超过了西医的预测,我有理由相信,患者坚定的信心加上中药的辨证施治,一定能有好的转机!

       “肿瘤因寒而起,寒邪杜塞经络,经络不畅,日久形成包块。包块因寒而起,淤滞日久而成,郁积可以化火。本因寒起,复又化热,寒中有热,热中有寒;清热解毒可以解其热,短期内可以缩小包块,但却加重经络郁塞,用温药可以散经络之寒,却加快包块的成长,其中平衡如何掌握很是关键……”
       慢慢的,我对肿瘤的认识清晰起来……

       一年后的今天,看到病人健康的活着,成了我最大的奖赏!挑战癌症,是中医必须要做的事情!

       附:这个癌症患者的治疗全过程,我记录在博客上:http://blog.163.com/piao-peng/blog/static/6760503320096261044146/

        亮剑
       《我对中医的理解》,在第一章中,郑重地写下了:五脏所主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一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意思是说心有推动气血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心与血脉相连,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心是循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心的搏动,维持着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运行。血管方面的疾病,首先当从心来考虑,这是古人总结的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记住容易,但临床遇到疾病时想到就不容易了。

       案例:脑供血不足,临床很常见。患者,刘某,男,52岁,头昏、乏力3个月,加重三天
患者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测血压115/75mmhg,在医院行TCD(颅内彩超)检查,报告血管狭窄,血行速度缓慢,于是静滴丹参7天,病情稍缓解,起床时仍然头昏。近三天病情加重,头晕伴恶心,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脸色恍白,嘴唇发淡,舌质淡,苔薄白。切脉:左右寸口细软,心率62次每分。
       中医诊断:头晕(气血亏虚) 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
       分析:心主血脉,左寸细软,心脏气血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无力,上不能达于头,外不能养周身,故出现头晕,乏力,心脏供血改善,自能改善头晕。
       处方:人参加桂枝龙骨牡蛎汤和归脾汤加减。人参15克桂枝12克龙骨粉20克生牡蛎20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白茯苓15克黄芪20克远志8克龙眼肉20克酸枣仁15克炙甘草10克葛根25克川芎18克 ,五剂,一剂知,五剂病若失。嘱服归脾丸10天巩固疗效。五剂后血压升至135/78mmhg

       其华在面:心血与面部气色密切相关,心脏气血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气血匮乏,脉管空虚,则面色苍白无华。心血瘀阻时血行不畅,故面色青紫,出现色素沉着。临床上治疗面部疾病时别忘了心是它的主人。

       案例:黄褐斑。患者肖某,女,43岁。两颧皮肤发暗1年,加重1月。患者一年来两颧皮肤发暗,形成斑块,使用多种祛斑产品无效,最近一月,生意操劳,皮肤颜色加重,请来就诊。就诊时面色恍白,两颧暗黄色,嘴唇颜色偏白,月经量少,每次三天。舌质淡,齿痕舌,苔薄白,舌尖有瘀点;脉象:左右寸口细弱,左关郁涩。血压95/60mmhg。
       诊断:黄褐斑(气血亏虚)。病机分析:“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足,鼓动无力,血行缓慢,面部皮肤得不到滋养,代谢产物无法清除,自然出现皮肤色素沉着。面部出现斑块,心情受到抑郁,进一步加重病情。治法:益气养血,活血化瘀,舒肝解郁。
       处方:人参25克黄芪20克当 归15克丹参20克菖蒲15克远 志10克桂 枝15克柴胡12克白芍30克赤芍30克鸡血藤25克玫瑰花15克香附子15克郁金15克制首乌20克炙甘草15克五剂,水煎服,日一剂。同时用西洋参50克煎水100ML,每早洗脸后,用手搓面部100下,皮肤发热发烫为度,搓完后,用西洋参水控于皮肤上。一周后复诊:面色有光泽,斑已变浅,守方十剂,前后大约20天,患者面如桃花。

       临床上凡面部长斑的患者,均得从心为主着手治疗;有从心、肝、肾着手治疗“肝斑”;有从心、脾、肺着手治疗“虚斑”;有从心、肾着手治疗“肾斑”等等。

       第二讲:肝主疏泄
       “疏泄”是疏通畅达的意思,含义有二,其一是指肝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的功能。其二是指肝协助脾胃进行腐熟和运化的作用(与胆汁的分泌排泄有关)。

       临床上,看到病人心情抑郁,哀声叹气,胸胁苦满,经前乳房胀痛,很容易想到是肝气郁结的问题。但是如果长期消化不良,吃健胃消食药又无效,是否想到肝脏?大便不干不稀,排便却总是不甚利索,是否想到肝脏?血粘度高,血行不畅,手指发麻,是否想到肝脏?诸如此类通而不畅的疾病,我们都别忘了肝脏,因为肝脏管理着人体的疏通功能。

       案例:消化不良。患者,男,42岁。消化不良10余年。
       患者10年来,每餐饭后总感到胃胀,吃吗丁啉或健胃消食片后稍舒,不吃时到下餐吃饭时无饥饿感,看中医都认为是脾胃虚弱,吃健脾健胃药无数,也有效,停药后即发,正应了广告词“家中常备健胃消食片”。偶然机会,路过我处,谈及此病如何治疗,观其色面色偏黑,身体稍消瘦,嘴唇发暗,切脉:左关郁涩,告知当从肝治。病人欣然接受一试。

       诊断:消化不良(肝郁脾滞)。治疗:疏肝利胆,健脾开胃
       柴胡15克枳实20克竹茹2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党参15克炒内金30克山楂30克木香20克炙甘草10克,五剂,患者服后,饭量增加,到下餐前有较强饥饿感。一月后体重增加近10斤。

       肝主筋。肝主筋,是指全身筋肉的运动与肝有关,就是说肝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活动。筋附着于骨,筋收缩或驰张而使关节活动自如。筋又赖肝血的濡养,故有“肝生筋”之说。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痉挛拘急或痿弱等症状。如肝风内动时,即可出现震颤抽搐,以及角弓反张等症状。

       案例:筋膜失养。患者,王某,35岁。双侧小腿腓肠肌疼痛十余年。十余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小腿腓肠肌疼痛,以夏季为重,求治于当地各大医院,行类风湿及痛风相关检查结果均正常,无明确诊断。患者体型瘦(身高178CM,体重60公斤)。舌根苔白,齿痕舌,两寸脉细弱,两关脉玄滑紧,两尺沉紧。反复询问得知病人特别怕冷,平素食欲差。

       2009.05.23初诊,诊断:痹证(寒湿痹阻) 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三仁汤化裁。五剂
       2009.0528复诊,自觉身体轻松些,上午好转,但下午四点到五点出现疼痛加重。考虑膀胱经寒气太重,上方加大附子用量到30克,同时每剂加山甲粉8克,分三次冲服。五剂
       2009.06.02复诊,病情好转,但疲惫感加重,右寸细弱,右关郁滞。患者从小脾胃虚弱,结合脉象,采用开胃汤加玉屏风加灵效活络丹拟一方,重用白术50克。五剂
       2009.06.06复诊,病情稳定,白天没有再出现疼痛,体力恢复许多,脉象也有所好转。但每晚1点到2点出现腓肠肌疼痛,用手压时具体疼痛部位不明确。考虑寒湿长期闭阻经络,气血郁而化热,筋膜受热而焦,肝主筋,故出现丑时疼痛,当以养筋为主,但养筋又会加重水湿之邪,反复斟酌“养阴而不加重湿邪”?忆张锡纯之用白芍心得,采用如下方:
       麦冬20克 巴戟天15 克酸枣仁20 克九地20克黄柏12 克薏米20 克苍术15 克 生甘草30克白芍80克赤芍20 克 玄参25克 生牡蛎20克炙马钱子6克 王不留行子20克
       2009.06.09复诊,患者服后丑时未再在发作,但舌苔偏腻,上方加苍术15克 五剂
       2009.06.15复诊,服用五天来,未再疼痛过,病人情绪很好,上方白芍减至50克,马钱子去掉,再服五剂巩固疗效。本例患者,病情十年有余,寒湿痹阻经脉,筋脉焦枯失养,养阴柔筋非常重要,但养阴易加重阴邪,其中用药很有辨析的价值。

       上面的案例,经常见到,临床也容易考虑到。但“膝为筋之府”这句话,却容易被忘却。临床上膝关节的病变,我们临症时往往会想到用肝肾阴虚来套,其实不然。膝关节的许多问题多由于寒湿留注,筋失所养所致,病机是肾阳虚衰,寒凝肝脉,气血不通,筋失所养。治疗上在温肾散寒、活血通络的同时,别忘了行气疏肝。

       第三讲:脾主运化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饮食经过胃的消化后,再经脾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富有营养物质的水谷精微,转输至心肺,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营养周身脏腑、器官、组织。其水液部分,亦由脾吸收转输,在肺、肾、膀胱等脏腑的共同协作下,来维持和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脾虚不能运化,除消化不良,食后腹胀,大便稀薄外,还能产生水湿滞留的病证。水湿滞留于胃肠则腹胀、大便溏泄(脾虚泄泻);水湿停留肌肤则浮肿(脾虚水肿);水湿停留于肺,则成痰饮(脾虚生痰)。所以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脾主肌肉主四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及四肢活动都要依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有力;若脾气虚弱,运化不健,营养不足,肌肉失养,就会逐渐消瘦乏力,甚则发生痿弱不用等症状。故有“脾主一身之肌肉”、“脾病而四肢不用”之说。

       关于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临床经常运用,但脾主四肢,在临床上很容易被遗忘。
       案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张某,男,65岁。右侧肢体瘫痪半年。患者半年前因脑梗住院治疗,遗留右侧肢体偏瘫后遗症。后经中医针灸治疗1月,同时服用活血化瘀等中药,多为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尾 、赤芍、 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加减,偏瘫症状恢复较慢,虽手指活动度有所改善,但右手握力仍较左侧明显下降,右下肢肌力2级(轮椅),其老伴请我上门会诊。患者体质偏胖,说话中气明显不足。舌质淡,苔腻;脉浮滑,右关沉取无根。
       诊断:中风后遗症(脾虚湿盛,痰湿阻络)。
       分析:患者平素体胖,“瘦人多火、胖人多痰”,中风后原本有风痰阻络的病机存在,医家不知健脾祛痰,套用“活血化瘀”这个万金油,脾主四肢,痰湿困脾,脾气不展,四肢失养,自然恢复较慢。处方:二陈汤和四君子汤加减。
       人参25克 茯苓30 克土炒白术25克 法半夏15克陈皮15 克苍术15 克厚扑15 克 制天南星10 克菖蒲12克(后)炙甘草10克 小伸筋草30 克,十剂 水煎服 日一剂 瞩加强功能锻炼

       二诊:患者食欲增加,每餐前有较强饥饿感,右手握力明显增强,下肢肌力渐恢复至3+,可以下地扶杖行走站立。守方10剂。
       三诊:患者在家人搀扶下,步行1公里左右,前来就诊。患者说话中气十足,血压130/70mmhg,原方稍作加减,制成丸药服用,进一步巩固疗效,瞩每天步行1小时,加强锻炼。做为医者,看到患者病情日渐好转,甚感欣慰。

       第四讲:肺主气、肺主肃降
       1、肺主气:肺是呼吸器官,肺主气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呼吸之气,即吸入自然之清气,呼出体内之浊气-,维持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二是肺有宣散和肃降两种功能,具有条畅气机的作用。肺有宣有肃,气就能出能入,气道畅通,呼吸均匀。如果肺的宣肃功能失常,则气机不畅,可引起“肺气不宣”、“肺失肃降”、或“肺气上逆”等病理变化,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故有“诸气抑郁,皆属于肺”之说。

       2、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有促进和维持水液代谢正常平衡的作用,人体内水液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的气化及膀胱的排泄功能。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则小便通利,故有“肺为肾之上源”之说。

       临床上肺气虚有很多表现,如: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更甚,痰液清稀,面色淡白或胱白,神疲体倦,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肃降功能失常,可以导致肾水来源不够,肾精亏虚;宣发太过可以患一些顽固性皮肤病。
       案例:体虚感冒。患者,男,8岁。反复感冒5年。患者5年来,每月感冒不下于3次,每次经历5、6天,每次都是西药抗生素静滴几天才愈,家人不敢吹电扇,不敢开空调,稍有不慎即感冒咳嗽。痛苦异常。2008年夏天因感冒咳嗽住院一周未愈前来就诊,就诊时患者神疲体倦,食欲不振,鼻流清涕,咳嗽无力,痰液清稀,面色胱白,自汗。舌质淡,脉细。
       诊断:感冒(气虚感冒)。治疗:补肺健脾,益气解表
       方药:玉风散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克白术12克北防风15克党参15克荆芥穗6克甘草10克当归8克陈皮10克 柴胡6克黄芩10克炙麻黄8克苦杏仁15克生姜20克大枣6枚。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体力明显恢复,自述是几年来感觉最好的几天,咳嗽减轻,但从未喝过中药,味道很难下咽,问有无其他办法。开食疗方:黄芪20克 白术20克 北方风20克。共煎成1000ML,去药渣,加牛肉(切成小块)200克,小火炖1小时,以烂为度,加调料后,吃肉喝汤。隔日一次,连用一月。

       第五讲:肾主水,肾主骨
       肺、脾、肾三脏均与人体水液的代谢和调节有关,其中肾起主要作用。水自胃入,经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肃降,下行于肾,下行之水液经肾“气化”,清者复上升至肺,浊而无用的部分经由膀胱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脾的运化,肺的通调,三焦的决渎,膀胱的排泄都要依赖肾阳的作用。所以肾阳不足,“气化”作用减退,会导致水的输布失常,进而出现全身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临床上肾阳不足引起的下肢水肿很常见,往往西医的检查不会有异常发现,多考虑为特发性水肿,通过利尿等治疗,短期缓解,不能维持疗效。此时,如果能够想到温补肾阳来治疗,通常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

       案例:阳虚水泛。患者,杨某,女性,45岁。双下肢水肿3月余;患者3月余前出现双下肢水肿,呈凹陷性,晨轻暮重,在医院做相关检查,心、肺、肾等均正常。医院诊断为特发性水肿。2007.12.经他人介绍前来就诊。患者诉平素怕冷,恶风且夜尿频多。观患者体型偏胖,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无静脉曲张,舌质胖嫩,有齿痕,舌根白腻,右尺沉滑,左寸细软。
       诊断:水肿(阳虚水泛)。治疗:温阳化气,利水消肿。
       处方:附子30克(先煎2小时) 肉桂15克(后) 干姜15 克 白术20克 细辛10 克黄 芪30克益母草25克川芎15克茯苓20 克生麻黄10克桂枝15 克 生甘草10克,三剂 水煎服 日一剂。

       复诊:患者服药后,水肿明显减轻,仅下午足背稍有水肿,夜尿较前减少,怕冷、恶寒亦有所改善。效不更方,守方五剂。

       肾主骨藏髓
       肾精是生长骨髓的物质基础,髓藏于骨腔之中,可以营养骨质。髓通于脑,故有“肾生骨髓”,“诸髓者皆属于脑”之说。肾精充足,骨、髓、脑三者充实健壮,四肢轻劲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目聪明;肾精不足,则动作迟缓,骨弱无力,眩晕健忘。临床对大脑发育不全,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软骨病和骨折愈合延迟,骨质疏松等用补肾法治可取得一定疗效。

       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7年的秋天,一个胸疼的患者找到我,说自己在家搬东西时胸部被撞伤,岔气了,疼得不敢深吸气,轻轻咳嗽也疼痛难忍,拍片子也没有骨折……

       想起太爷用小茴香卷烟抽治疗岔气,我开了20克小茴香让病人煎水喝,第二天患者过来反应,喝了小茴香药水后,稍稍轻了点,现在吃止痛药也不管用,能否有尽快的办法!

       我一边切脉,一边沉思:岔气是因外力撞击引起的,痛则不通,太爷采用小茴香目的是顺气,而患者郁的气从何而来,是肌肉拉伤了?即便是肌肉拉伤也不会疼的如此厉害;难道是小血管破裂了?那应该局部颜色发暗,但即便是小血管破裂也不会如此难受;骨折已经排除;如果是神经受损也应当有麻木的部位啊!难道是经络受损?
       想到这我立即感到新奇,因为这么多年的学医,还未听说过经络受损的情况,但仔细一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经络既然是输送经气的通道,如同血脉输送血液一样,受损也是情理之中的!
       血脉受伤后,血液溢出,成为淤血;那经络受损后,经气外泄,自然成为淤气;气淤不通,不通则痛,自然会疼痛,理论上说得过去!

       太爷采用茴香配合烟丝点燃后吸入,肺主气,借小茴香通过肺经来顺一身之气,淤气得顺,病就好了。但现在患者是女性不抽烟,而且病情可能比太爷遇到的病人病情要重,如何是好?

       目前患者也不完全排除微小血管受损的情况,治疗当从“行气”、“散瘀”、“止血”、“止痛”、“疏通经络”入手,止痛药常用元胡;行血中之气的药当为川芎;既能止血又能化瘀的当属三七;疏通十二经络的药最效莫过于穿山甲……

       想到这些,我立即提笔开了一方,自拟为岔气汤
       三七15克 延胡索30克 川芎30克 穿山甲细粉10克(冲服) 白酒50ml为引,加水1000ml,煎取600ml,分三次内服。
       (加白酒目的是因为延胡索的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不溶于水,溶于乙醇。)
       患者服用一剂后痛消病愈。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一直考虑,外力撞伤可以导致经络受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后遗症?这股离经之气在体内排不出去,必然四处流串,串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应该就不通畅,就会疼痛,这种游走性的疼痛应该在临床上可以见到的!果然没过几天,来了个全身游走性疼痛的患者!
       患者,张某,女,30岁,全身游走性疼痛半年。半年前因抬重物姿势不当,导致腰部岔气,疼痛难忍,自服止痛药三天,病情缓解,随后开始出现颈部僵痛,三天后自行好转,出现上臂痛,贴止痛膏后好转,继而出现小腿疼痛,有时一天同时出现多部位游走性疼痛,在医院就诊,未能明确诊断,医院中医科按照风湿治疗无效,患者自述有时感觉一股气跑到心脏,立即出现胸闷,几分钟后又自行缓解……

       听着病人的描述,我心里非常清楚,这是第二个经络受损的病例了。
       古书记载的“风善行而数变”,将多少医生带入误区啊!
       经络受损,离经之气在体内流串,这才是真正的病因!
       我开了岔气汤三剂,患者服用两剂后,完全康复,传为佳话。

       看着前面的病例,我继续深入研究,经络受损应该不能局限于外伤,手术应该也是损伤经络最常见的例子,那么手术后遗症中,是否与经络受损有直接关系?
       接下来,每当遇到疑难杂病,我总爱问上病人,“以前做过什么手术没有?”
       慢慢的,我发现一些手术导致经络受损的病例,而且很多……

       患者计某,女,35岁,  2007年12月因心慌气短,四肢无力,头昏前来就诊。诊得六脉细软,左右寸部沉细无力,诊断为气血两亏,大气下陷,采用补益气血,升举阳气治疗,一剂而知,连服六剂后,患者自觉症状消失。

       2月复来就诊,自述上次服药愈后不到半月,病情复发,情形如故。仔细询问病史。患者27岁生小孩进行破腹产后,身体开始虚弱,经常感冒咳嗽,周身莫名奇妙的胀痛,时发时止,按风湿治疗无效。人参、黄芪、当归、阿胶服用无数,每次停药不出半月即发病,自认为已无药可救。诊断:经络受损(手术伤经、元气外泻,经络一日不修复,经气一日外泻不止,气血日渐衰退,离经之气日益加重,体内津液运行受阻,久之百病自生)。治法:初期:益气升阳,引气归经,通利水道治其标;后期接经顺气,修复经络。通过调理一月余,彻底治愈。

       患者陈某,女,28 。2007年11月通过朋友介绍前来就诊。患者自述2003年患左侧附件囊肿并腹腔粘连,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自觉腰骶部下坠感,每于排卵期加重,平时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时即觉肛门内胀满难受,无便血。医院进行彩超检查,未见异常。患病两年来,通过采取抗生素消炎、物理设备理疗、针灸治疗等多种途径,均未能彻底治愈。诊断:经络受损(手术伤经、经气外泻,局部经气淤滞不通)
       治法:接经顺气,修复经络。处方:川芎20克 元胡25克 通草10克 砂仁5克(后下) 杜仲15克 牛膝12克 穿山甲粉10克(冲服)……
       五副,每日两次,黄酒二两为引,水煎服,每日两次,服药一剂后肛门***连连,自感腰骶部下坠减轻,五副服完后,彻底治愈。
       还有一些有严重手术后遗症的,没有找到良药!
       如何修复这些意外受损和无辜受损的经络,成了我最大的心病!
       我必须得继续研究下去!

       诊所地址: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二堰小学综合楼一单元101。

       本地患者可乘坐4路、5路、9路、10路、28路、29路等公交车,在擂鼓台或盐业公司站下车,或乘坐56路在第9中学站下,步行5分钟即可。

       外地病人坐火车过来,到十堰火车站下车后,只需坐上4路或5路公交车,五分钟左右,在盐业公司站下,走到对面,向前走至十字路口,左转就可以看到二堰桥,二堰桥头下坡处就是任之堂诊所。

        从火车站打的,可以打的到二堰桥头的青莲酒家(距离诊所不到30米远),费用为起步价。


       任之堂中医诊所就诊注意事项 - 任之堂主人 - 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
 

       任之堂掏宝店地址  http://renzhitangjpd.taobao.com/?v=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6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