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区:
胃 胃主纳谷。为“水谷之海”,以降为和。凡饥饱失宜。寒热不当。辛辣不节。都能影响胃的和降功能。以致发生脘腹疼痛、呃逆、呕吐、吐血、便血、暖腐吞酸等。
常见证候
胃虚证:胃病日久,胃气虚惫,常见胃脘隐隐作痛、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旋即微痞,噫气不除,气馁少力,面色少华,唇舌淡红,脉缓软弱。
胃实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胃火炽盛,证见消谷善饥,口褐欲饮;一是食滞留阻,证觅脘腹胀闷,甚至疼痛拒按,舌红苔黄.脉象滑实。
胃寒证:是胃阳不足,寒邪偏盛,其证为胃脘拘急作痛,时时泛吐清涎,喜热饮,四肢厥冷,或伴呕吐,呃逆,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或弦紧。
胃热证:是胃阴不足,热邪偏盛,其证为善饥嘈杂,口干喜饮,食入即吐、气火上犯,可致呃逆不已;胃火下移。消烁律液,则为大便燥结,舌质红少苔或苔黄,脉象弦数或洪数。
胃阴虚: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呢逆,舌红少津,脉细数。食滞胃脘,胃脘胀闷,甚则疼痛,暖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塘,泻下物酸腐奥秽,舌苔厚腻,脉滑。
胃寒: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冷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或伴见神疲乏力,肢凉喜暖,食后痛减,或伴见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
迟或弦。
胃热:胃脘灼痫,吞酸唠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罐斑
1、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有胃病。
2、起罐时中央为白色,属胃寒病,表现为胃痛,遇寒疼痛加剧。
3、起罐时如出现有红色,表明上火、食欲不振、积食等。
4、起罐时如出现淡紫色圈圈,代表生气状。
5、周围出现淡紫色圈圈,为浅表性胃炎。
6、周围出现深色紫圈圈,为慢性胃炎。
7、有凹陷状并伴有淡紫色,为萎缩性胃炎。
8、呈凹陷状,并伴有灰白色,表明胃功能低下,蠕动慢。食少,大便不正常。
大肠区:
大肠 大肠为传导之官,职司传导糟粕,因其经脉上络于肺,又因脾胃为受纳、运化水谷的脏腑,故它在生理病理上与肺、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大肠病变、主要是传导功能失常。其病证表现为:便秘、泄泻、里急后重、便血、肠痈、脱肛等。
常见证候
大肠寒证:多因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致传导失常,其证多见腹痛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滑,脉象沉迟等,
大肠热证:邪热侵于大肠,血气壅滞,其证便泻黄糜,臭秽异常,腹痛胀急,签则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身热口渴,如热结而为肠痈,则腹痛拒按,脚屈不能伸展,舌苔黄,脉多滑数。
大肠虚证:多因久泻不止,或下痢久延,气虚下陷而致大便不禁,肛门滑脱,舌淡苔薄脉象细弱。
大肠实证:多因积滞内停、邪壅大肠所致,其证多见大便秘结,或下痢个爽,腹痛拒按,舌苔厚,脉沉实有力。
大肠湿热:腹痛,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大肠液亏: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见口臭头晕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涩。
肠虚滑泻:利下无,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热喜按,舌谈苔白滑,脉沉弱。
罐斑
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罐斑,表示大肠有热,可出现大便干燥或出现口臭、头晕等现象。
2、起罐时如出现淡紫色圈圈表明大肠有宿便,干燥等。
3、起罐时如出现白色表示为风寒侵体,主要在腹部。
4、出现潮红色,并伴有毛孔粗大,为大肠湿热,消化差,大便勤,或伴有餐后迅速排便现象。
5、出现灰白色,并伴有凹陷状,大肠蠕动慢,或伴有三、五天才能大便,并伴有大便干结。
6、出现红色斑点,为肠炎,如有紫色斑点为慢性肠炎。如为淡紫色斑点为过去得过肠炎。
小肠区:
小肠 小肠为“受盛之官”,职司分别清浊。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分别清浊。小肠的功能失常马,肠中水液不能充分泌渗吸收,以致水谷不分,清浊混淆。其状态表现主要是大小便失调,如大便泄泻,小便不利等。又因小肠与心的经脉为表里,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如心热可下移于小肠而为尿血,小肠有热亦可上逆于心而为口舌生疮。
常见证候
小肠寒证:多因饮食不节,生冷伤及中阳水谷不化,泌别失职所致。常见肠鸣泄泻,小便短少,腹痛喜按,苔白,脉迟等。
小肠热证:若心火下移,则见小便热赤涩痛,心烦口渴,甚至小便带血,脉象沉数等;若小肠邪热上侵,则见口舌生疮,溃疡口臭等。
小肠实热: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罐斑
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状时属小肠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大小便异常、小腹绞痛、腹胀。
2、白色,毛孔粗大,为风寒侵体,主要在腹部,并伴有肠鸣、气转等现象。
3、出现灰白色,并伴有凹陷状,为小肠蠕动慢,
4、出现紫红斑点为肠炎。
5、出现暗红斑圈为溃疡点。
6、出现暗紫色表明肠内有毒素。
7、出现淡紫色斑点为以前有过炎症。
8、周围出现暗紫圈为大便不下,干结,并伴有宿便存在。
肾区:
肾 肾主水,藏精,主骨,又为命火所寄,故称水火之脏,为先天之本。当外感病邪或房室内伤引起肾脏病变时,则可出现水肿、消渴、遗精、阳萎、气喘、晨泄、腰痛等证候。肾与膀胱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肾气不化,则水液不能输入膀胱,小便短少,甚至无尿。膀胱不利,则尿液潴留,水无出路,导致水毒上凌心肾。
常见证候
肾阳不足:阳虚不能温摄下元每见阳痿早泄,溲多遗溺,腰脊酸楚,足膝无力,头昏耳鸣,面白畏寒,舌淡,脉弱等。
肾不纳气:证见气短喘逆,呼吸不续,动则尤甚,自汗,懒言,头晕,畏寒,两足逆冷,舌淡,脉弱或浮而无力等。
阳虚水泛:多由肾阳衰惫,气不化水所致,常证见周身漫肿,下肢尤甚,按之陷而不起,大便溏泄,舌苔润滑,脉沉迟无力等。
肾阴亏虚:多由肾精不足,阴虚火旺之象所致。常见形体瘦弱,头昏耳鸣,少寐健忘,多梦遗精,口干咽燥,或时有潮热,腰脚酸软,可见咳嗽,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多细数等。
肾与膀胱相互络属,故两相表里,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脑,在体为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又主水。并有纳气功能。膀胱具有贮尿排尿作用。
肾阳虚:腰膝酸软而痫,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痿,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演。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喘咳。
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闭经,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肾精不足: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门迟闭,骨胳痿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减退,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健忘恍惚,动作
迟缓,足痿痞无力,精神呆钝等。肾气不固,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
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
肾不纳气,久病咳嗽,呼多吸少,气不的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于口焕,舌红,脉细数。
罐斑
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点,属肾气不固,如慢性肾炎,小便频数而清。夜尿多,尿后余沥不尽,腰腿酸痛。
2、起罐时出现白色时,属肾虚水泛,全身浮肿,腰以下更严重,尿量减少,重者腹胀满,阴囊肿。
3、起罐时出现有凹进去的小坑,属颗粒状肾结石,如有凹进去的白沙粒状,属沙砾状肾结石。
4、起罐时出现毛孔扩张,长时间不消退,左肾表明腰部有风寒,右肾表明在相交两腿关节有风湿。
5、出现紫斑片为腰部受过损伤,如扭伤,挫伤或撞伤等多种外伤所引起。
6、如发现内部出现紫圈或淡紫圈,表明肾部内有积水现象。
7、如双肾颜色反差很大,如左肾紫红,右肾灰白,表明双肾工作不协调,阳胜,阴衰,反之阴胜,阳衰。
8、如出现双肾整个紫红色,并伴有凸硬状,表明有机能亢进现象。
膀胱区:
膀胱 膀胱为津液之腑,职司小便。因此,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膀胱的启闭失常。如膀胱不约则脉数,遗尿;膀胱不利则癃闭、淋沥。
常见证候
膀胱虚寒:多由下焦虚寒, 气不固之象所致。每见小便频数,或遗尿,舌淡苔白,脉沉迟等证。
膀胱实热:多由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之象所致,每见小便短涩不利。黄赤混浊,甚或闭而不通。或淋沥不畅,兼夹脓血砂石,茎中热痛,少腹急胀,舌赤苔黄,脉多数实等证。
脏腑兼证: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不仅而且在—定条件下,可影响其它脏器发生病变而出现证候.凡同时见到两个以上脏器的两个以上的病证,即为脏腑兼证.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或伴见腰部下肢酸困发冷。
心脾两虚:心悸征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舌质淡嫩,脉细弱。
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频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数。
罐斑
1、起罐时出现有紫红色淤斑时,男性为前列腺炎、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难,尿色浑浊;女性为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2、如出现紫红色斑片,斑内呈暗淡色,男性为前列腺肥大,女性为子宫糜烂等证。
3、起罐时下部位出现有紫红色斑点时属患者有痔疮。
4、起罐时最外圈如出现白色,内圈为淡紫色,表明有糖尿病征兆,如果罐内中间呈红色装,表明目前有加号。至少在两个以上。
5、起罐时如出现脱皮现象,表明慢性糖尿病症状。
6、整个罐体如出现灰白色,并有凹陷状,表明性功能减退。
7、如出现不规则淡紫色圈圈,为受过惊吓。肾功能失调。
8、女性出现暗紫色斑片,为妇科疾病。上部为子宫疾病,两侧斜上方为附件或卵巢疾病。
9、女性如出现青紫色斑点为子宫肌瘤。
注:留罐5至6分钟后起罐,依据起罐后的皮肤判断疾病。此法为临床经验,不作为理论依据,只供参考。
罐印痕、印迹、形状、颜色的观察:
1、罐印紫黑而黯,表示有血瘀,如行经不畅,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如患处受寒较重,或印迹数日不退,表示病程已久。如走罐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提示风寒所受面积甚大,应对症处理,以驱寒除邪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一般可提示有寒聚血瘀之症。
3、罐体呈散在紫点,深浅不一,气滞血瘀。
4、淡紫发青,伴有斑块,血症为主,伴有血瘀,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穴部位,则系气虚血瘀。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气阴两虚。
6、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虽有,而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病邪尚轻。7、起罐后,颜色为粉红色无斑点、立即恢复皮肤颜色,则表示身体无疾病。
注:
诊断正常色:为粉红色
肝胆:略青
肺肠:略白
膀胱肾:略黑均属正常
心脏:略赤
脾胃:略黄
胃 胃主纳谷。为“水谷之海”,以降为和。凡饥饱失宜。寒热不当。辛辣不节。都能影响胃的和降功能。以致发生脘腹疼痛、呃逆、呕吐、吐血、便血、暖腐吞酸等。
常见证候
胃虚证:胃病日久,胃气虚惫,常见胃脘隐隐作痛、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旋即微痞,噫气不除,气馁少力,面色少华,唇舌淡红,脉缓软弱。
胃实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胃火炽盛,证见消谷善饥,口褐欲饮;一是食滞留阻,证觅脘腹胀闷,甚至疼痛拒按,舌红苔黄.脉象滑实。
胃寒证:是胃阳不足,寒邪偏盛,其证为胃脘拘急作痛,时时泛吐清涎,喜热饮,四肢厥冷,或伴呕吐,呃逆,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或弦紧。
胃热证:是胃阴不足,热邪偏盛,其证为善饥嘈杂,口干喜饮,食入即吐、气火上犯,可致呃逆不已;胃火下移。消烁律液,则为大便燥结,舌质红少苔或苔黄,脉象弦数或洪数。
胃阴虚: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呢逆,舌红少津,脉细数。食滞胃脘,胃脘胀闷,甚则疼痛,暖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塘,泻下物酸腐奥秽,舌苔厚腻,脉滑。
胃寒: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冷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或伴见神疲乏力,肢凉喜暖,食后痛减,或伴见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
迟或弦。
胃热:胃脘灼痫,吞酸唠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罐斑
1、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有胃病。
2、起罐时中央为白色,属胃寒病,表现为胃痛,遇寒疼痛加剧。
3、起罐时如出现有红色,表明上火、食欲不振、积食等。
4、起罐时如出现淡紫色圈圈,代表生气状。
5、周围出现淡紫色圈圈,为浅表性胃炎。
6、周围出现深色紫圈圈,为慢性胃炎。
7、有凹陷状并伴有淡紫色,为萎缩性胃炎。
8、呈凹陷状,并伴有灰白色,表明胃功能低下,蠕动慢。食少,大便不正常。
大肠区:
大肠 大肠为传导之官,职司传导糟粕,因其经脉上络于肺,又因脾胃为受纳、运化水谷的脏腑,故它在生理病理上与肺、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大肠病变、主要是传导功能失常。其病证表现为:便秘、泄泻、里急后重、便血、肠痈、脱肛等。
常见证候
大肠寒证:多因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致传导失常,其证多见腹痛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滑,脉象沉迟等,
大肠热证:邪热侵于大肠,血气壅滞,其证便泻黄糜,臭秽异常,腹痛胀急,签则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身热口渴,如热结而为肠痈,则腹痛拒按,脚屈不能伸展,舌苔黄,脉多滑数。
大肠虚证:多因久泻不止,或下痢久延,气虚下陷而致大便不禁,肛门滑脱,舌淡苔薄脉象细弱。
大肠实证:多因积滞内停、邪壅大肠所致,其证多见大便秘结,或下痢个爽,腹痛拒按,舌苔厚,脉沉实有力。
大肠湿热:腹痛,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大肠液亏: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见口臭头晕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涩。
肠虚滑泻:利下无,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热喜按,舌谈苔白滑,脉沉弱。
罐斑
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罐斑,表示大肠有热,可出现大便干燥或出现口臭、头晕等现象。
2、起罐时如出现淡紫色圈圈表明大肠有宿便,干燥等。
3、起罐时如出现白色表示为风寒侵体,主要在腹部。
4、出现潮红色,并伴有毛孔粗大,为大肠湿热,消化差,大便勤,或伴有餐后迅速排便现象。
5、出现灰白色,并伴有凹陷状,大肠蠕动慢,或伴有三、五天才能大便,并伴有大便干结。
6、出现红色斑点,为肠炎,如有紫色斑点为慢性肠炎。如为淡紫色斑点为过去得过肠炎。
小肠区:
小肠 小肠为“受盛之官”,职司分别清浊。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分别清浊。小肠的功能失常马,肠中水液不能充分泌渗吸收,以致水谷不分,清浊混淆。其状态表现主要是大小便失调,如大便泄泻,小便不利等。又因小肠与心的经脉为表里,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如心热可下移于小肠而为尿血,小肠有热亦可上逆于心而为口舌生疮。
常见证候
小肠寒证:多因饮食不节,生冷伤及中阳水谷不化,泌别失职所致。常见肠鸣泄泻,小便短少,腹痛喜按,苔白,脉迟等。
小肠热证:若心火下移,则见小便热赤涩痛,心烦口渴,甚至小便带血,脉象沉数等;若小肠邪热上侵,则见口舌生疮,溃疡口臭等。
小肠实热: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罐斑
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状时属小肠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大小便异常、小腹绞痛、腹胀。
2、白色,毛孔粗大,为风寒侵体,主要在腹部,并伴有肠鸣、气转等现象。
3、出现灰白色,并伴有凹陷状,为小肠蠕动慢,
4、出现紫红斑点为肠炎。
5、出现暗红斑圈为溃疡点。
6、出现暗紫色表明肠内有毒素。
7、出现淡紫色斑点为以前有过炎症。
8、周围出现暗紫圈为大便不下,干结,并伴有宿便存在。
肾区:
肾 肾主水,藏精,主骨,又为命火所寄,故称水火之脏,为先天之本。当外感病邪或房室内伤引起肾脏病变时,则可出现水肿、消渴、遗精、阳萎、气喘、晨泄、腰痛等证候。肾与膀胱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肾气不化,则水液不能输入膀胱,小便短少,甚至无尿。膀胱不利,则尿液潴留,水无出路,导致水毒上凌心肾。
常见证候
肾阳不足:阳虚不能温摄下元每见阳痿早泄,溲多遗溺,腰脊酸楚,足膝无力,头昏耳鸣,面白畏寒,舌淡,脉弱等。
肾不纳气:证见气短喘逆,呼吸不续,动则尤甚,自汗,懒言,头晕,畏寒,两足逆冷,舌淡,脉弱或浮而无力等。
阳虚水泛:多由肾阳衰惫,气不化水所致,常证见周身漫肿,下肢尤甚,按之陷而不起,大便溏泄,舌苔润滑,脉沉迟无力等。
肾阴亏虚:多由肾精不足,阴虚火旺之象所致。常见形体瘦弱,头昏耳鸣,少寐健忘,多梦遗精,口干咽燥,或时有潮热,腰脚酸软,可见咳嗽,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多细数等。
肾与膀胱相互络属,故两相表里,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脑,在体为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又主水。并有纳气功能。膀胱具有贮尿排尿作用。
肾阳虚:腰膝酸软而痫,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痿,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演。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喘咳。
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闭经,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肾精不足: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门迟闭,骨胳痿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减退,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健忘恍惚,动作
迟缓,足痿痞无力,精神呆钝等。肾气不固,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
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
肾不纳气,久病咳嗽,呼多吸少,气不的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于口焕,舌红,脉细数。
罐斑
1、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点,属肾气不固,如慢性肾炎,小便频数而清。夜尿多,尿后余沥不尽,腰腿酸痛。
2、起罐时出现白色时,属肾虚水泛,全身浮肿,腰以下更严重,尿量减少,重者腹胀满,阴囊肿。
3、起罐时出现有凹进去的小坑,属颗粒状肾结石,如有凹进去的白沙粒状,属沙砾状肾结石。
4、起罐时出现毛孔扩张,长时间不消退,左肾表明腰部有风寒,右肾表明在相交两腿关节有风湿。
5、出现紫斑片为腰部受过损伤,如扭伤,挫伤或撞伤等多种外伤所引起。
6、如发现内部出现紫圈或淡紫圈,表明肾部内有积水现象。
7、如双肾颜色反差很大,如左肾紫红,右肾灰白,表明双肾工作不协调,阳胜,阴衰,反之阴胜,阳衰。
8、如出现双肾整个紫红色,并伴有凸硬状,表明有机能亢进现象。
膀胱区:
膀胱 膀胱为津液之腑,职司小便。因此,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膀胱的启闭失常。如膀胱不约则脉数,遗尿;膀胱不利则癃闭、淋沥。
常见证候
膀胱虚寒:多由下焦虚寒, 气不固之象所致。每见小便频数,或遗尿,舌淡苔白,脉沉迟等证。
膀胱实热:多由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之象所致,每见小便短涩不利。黄赤混浊,甚或闭而不通。或淋沥不畅,兼夹脓血砂石,茎中热痛,少腹急胀,舌赤苔黄,脉多数实等证。
脏腑兼证: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不仅而且在—定条件下,可影响其它脏器发生病变而出现证候.凡同时见到两个以上脏器的两个以上的病证,即为脏腑兼证.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或伴见腰部下肢酸困发冷。
心脾两虚:心悸征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舌质淡嫩,脉细弱。
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频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数。
罐斑
1、起罐时出现有紫红色淤斑时,男性为前列腺炎、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难,尿色浑浊;女性为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2、如出现紫红色斑片,斑内呈暗淡色,男性为前列腺肥大,女性为子宫糜烂等证。
3、起罐时下部位出现有紫红色斑点时属患者有痔疮。
4、起罐时最外圈如出现白色,内圈为淡紫色,表明有糖尿病征兆,如果罐内中间呈红色装,表明目前有加号。至少在两个以上。
5、起罐时如出现脱皮现象,表明慢性糖尿病症状。
6、整个罐体如出现灰白色,并有凹陷状,表明性功能减退。
7、如出现不规则淡紫色圈圈,为受过惊吓。肾功能失调。
8、女性出现暗紫色斑片,为妇科疾病。上部为子宫疾病,两侧斜上方为附件或卵巢疾病。
9、女性如出现青紫色斑点为子宫肌瘤。
注:留罐5至6分钟后起罐,依据起罐后的皮肤判断疾病。此法为临床经验,不作为理论依据,只供参考。
罐印痕、印迹、形状、颜色的观察:
1、罐印紫黑而黯,表示有血瘀,如行经不畅,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如患处受寒较重,或印迹数日不退,表示病程已久。如走罐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提示风寒所受面积甚大,应对症处理,以驱寒除邪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一般可提示有寒聚血瘀之症。
3、罐体呈散在紫点,深浅不一,气滞血瘀。
4、淡紫发青,伴有斑块,血症为主,伴有血瘀,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穴部位,则系气虚血瘀。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气阴两虚。
6、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虽有,而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病邪尚轻。7、起罐后,颜色为粉红色无斑点、立即恢复皮肤颜色,则表示身体无疾病。
注:
诊断正常色:为粉红色
肝胆:略青
肺肠:略白
膀胱肾:略黑均属正常
心脏:略赤
脾胃:略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