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63

【转载】中医常用经方28个

$
0
0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1.【人参汤】人参汤 -
组成; 
人参 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当归(切,炒芍药 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30

人参汤 - 用法

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

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12(黄芩 干姜 人参甘草()9克黄连3克 大枣12()

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

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 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
处方; 
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 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 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

五苓散 - 组成

 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 -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五苓散 -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苓散 -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 - 病机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 

配方: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是通阳利水的经典方,用于水代谢障碍。用药指证为:口渴、吐水、水样性腹泻、小便不利等与水有关的症状。现代人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方证。


5.【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概述

  〖方剂别名〗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厚朴半夏汤、七气汤、四七饮

  〖 方源〗《金匮要略》卷下。

  〖组成〗 半夏一升(130g) 厚朴三两(45g) 茯苓四两(60g) 生姜五两(75g) 苏叶二两(30g

  〖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注: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计量单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克、一两=15]

  〖附注〗厚朴汤(《圣济总录》卷一二四)、大七气汤(《三因》卷八)、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直指》卷五)、四七饮(《杏苑》卷四)。

配方: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古代用于治疗“梅核气”。其病位多在咽喉,病性多为自觉异常。大冢敬节说“突然心脏如揪“的感觉,多是本方证,一时难以理解,是否可以把它理解为敏感、胆小的自觉症状?或是咽喉不适的延伸?本方合四逆散为解郁汤,合栀子连翘汤+黄芩为除烦汤。本方证多以精神上的不舒为主,其体质上往往相对较好。


6.【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
 - 异名  
戊己汤(《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     芍药12克 甘草12

用法    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    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主治:  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方论

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芍药甘草汤 - 实验研究

解痉、止痛、抗炎作用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74,本方对病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镇静作用。其中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性反射弓的兴奋有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药合用后,这些作用确能显著增强。 

又名去杖汤, 可治疗抽筋和一切痉挛性疼痛。还可治疗老年性便秘,大便干结如栗者。甚至可以治疗肝硬化(患者大便干结、腿易抽筋)。本方除可以独立使用以外,更多的是作为方根存在于很多经方之中。如桂枝汤、四逆散、小建中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黄芩汤、温经汤、薯蓣丸、大黄蛰虫丸、乌头汤、奔豚汤、芎归胶艾汤、麻黄升麻汤、甘遂半夏汤、王不留行散、芍药甘草附子汤。

 7.
【小青龙汤】
青龙汤
 - 基本简介
 
〖方源〗《伤寒论》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三两,炙[6g] 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配方特点:散收并用,表里双解。临证加减表证不明显者,可去桂枝,改用炙麻黄。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辩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

小青龙汤 - 配方介绍

 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乃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药物组成为:麻黄(去节)、芍药各9g,细辛、干姜、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青龙汤 - 主治功效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要药,故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人肺经,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此外,本品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还可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龙汤。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风水水肿。本品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每与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黄汤;若兼见内热及脾虚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术等药。

4)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1]

小青龙汤 - 小青龙汤的来源

小青龙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主治外寒内饮。用药指证为:寒性咳喘,有水样的清涕,泡沫痰,舌苔白滑、水润。大冢敬节认为被称为溢饮的疾病中包括现代的类风湿关节炎等,并用小青龙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成功治愈多例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肿胀和积液的病人。青龙既能治水,也可伤人,本方不宜久服,一般用苓甘剂善后。


8.【小柴胡汤】
 
?方贤着《奇效良方》:小柴胡汤

处方:    柴胡(三钱) 人参(二钱)黄芩(二钱) 半夏(一钱半) 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  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小柴胡汤

处方

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4

功能主治:  和解少阳。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用量

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备注

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本方是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治疗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和“默默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治疗肝炎、胆囊炎、腮腺炎、淋巴结节、神经性厌食症、无名长期低热等等。大冢敬节凭胸胁苦满为依据用本方加牡蛎成功治愈一“鬼剃头”,头发生长如初。本方亦可作为改善体质的药物来使用。正确使用本方的关键是判断患者是否是“柴胡体质”,是否有“柴胡证”。

9.【桂枝茯苓丸】 

方剂名称:桂枝茯苓丸(别名:夺命丸、牡丹丸、夺命丹、仙传保命丹、安禳丸)

药物组成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处方来源

  《金匮》卷下。

方剂主治(《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原文)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剂功效

  下其症。化瘀生新,调和气血。

  方歌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可安。

主要功效

活血,化瘀,消。用于妇人宿有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主治功能

 活血,化瘀,消。用于妇人宿有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清热解毒,消炎止带,调经止痛。用于热毒瘀滞所致的经期腹痛,经血色暗,血块,赤白带下,量多气臭,阴部瘙痒灼热。  解表,去湿,和中。用于腹痛腹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舟车晕浪,四时感冒,发热头痛。

本方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可用本方的患者一般面部、腹部、腿部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面色多红或暗红,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等;下腹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腿证的诊断意义最大,是一个必见的指征。


10.【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 - 组成

桃核50(去皮、尖,桂枝6(去皮,大黄12克 ,甘草6(,芒消6

桃核承气汤 - 用法

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前四味,取3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时温服100毫升,日三服。当微利。

桃核承气汤 - 病机

太阳之邪化热传腑,与血相搏,结于下焦。

桃核承气汤 - 辩证要点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

桃核承气汤 - 现代运用

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肠梗阻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桃核承气汤 - 配伍特点

逐瘀与泄热并用

桃核承气汤 - 功用

破血下瘀。

桃核承气汤 - 主治

瘀热蓄于下焦,少腹急结,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渴,其人如狂,至夜发热,及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霹不下,脉沉实或涩。 

桃核承气汤 - 方歌

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

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桃核承气汤 - 方论

力中桃核破血行瘀,大黄下瘀泄热,二药合用,以逐下焦瘀热,是为君药;桂枝活血通络,芒消泄热软坚,是为臣药;炙甘草甘平和中,缓和消、黄峻攻之性,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破血下瘀之效。

本方是驱淤血的代表方剂,用于实热淤血之上冲者。左下腹压痛明显者兼有烦躁不安、谵语等类似精神错乱的状态,使用本方最为贴切。配方由调味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桃仁+桂枝+大黄是下淤血三剑客。


11.【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9  芍药30  茯苓12  白术12  泽泻15  川芎9克 

【异名】改为丸剂“六气经纬丸”(见《元和纪用经》);改为片剂,名“当归芍药片”(见《重庆市中药成方制剂标准》)   

【来源】《金匮要略》卷下  

【功效】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湿。  

【主治】 妇人妊娠,肝郁气滞,脾虚湿胜,腹中疠痛。现用于妇女功能性水肿、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妊娠阑尾炎,以及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属脾虚肝郁者。   

【用法】上六味,杵为散。每服6克,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水煎服) 

【附注】本方主治妇人肝虚气郁,脾虚血少,肝脾不和之证,重用芍药以敛肝止痛,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合泽泻淡渗利湿,佐当归、川芎调肝养血。诸药合用,共奏肝脾两调,补虚渗湿之功。

【不良反应】 长期服用本方,少数患者可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咽燥、胃脘不适等不良反应。

本方用于治疗虚证妇科病,与实证的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相对,患者下腹部疼痛(喜按喜热),面色黄白无血色,浮肿貌或面部色斑。在日本,本方被誉为“妇人的圣药”。本方由三味血药与三味水药组成,针对血液的运行失调和由此引发的水液停留。妇人易于下血过多,故而血虚是本,血不利则为水,故水停是标。本方即是以归芍芎调血,以苓术泻利水,标本同治。


12.【芎归胶艾汤】
芎归胶艾汤 - 来源
《金匮要略》卷下。

芎归胶艾汤 - 异名:  胶艾汤(《金匮要略》卷下)、胶艾四物汤(《医学入门》卷八)

芎归胶艾汤 - 组成:     阿胶 甘草各6克 艾叶 当归各9克 芍药12克 干地黄18克

芎归胶艾汤 - 用法:  上七味,除阿胶外,以水1升、清酒600毫升合煮,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胶溶化,每服200毫升,日三服;不愈更作。

芎归胶艾汤 - 功用: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芎归胶艾汤 - 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现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全流产、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等出血属于血虚者。

芎归胶艾汤 - 方论

方中阿胶补血滋阴,安胎止血,艾叶温经止血,安胎止痛,共为君药;当归、芍药、地黄、芎即后世之四物汤,养血和血,调补冲任,均为臣佐药;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药缓急止痛,合阿胶善于止血。诸药配合,以养血止血为主,兼能调经安胎。 

主治崩漏、下血。方药组成:当归、川芎、艾叶、阿胶、生地、芍药、甘草。但据日本学者考证,其原方应为芎归胶艾四味药,并通过实验认为四味临床疗效高于七味。费维光先生认为四味方为止血剂之王,他用此方治下血症从未见无效者。


13.【温经汤】
 
温经汤 - 异名:
千金调经散(《万病回春》卷六)

温经汤 - 组成:  吴茱萸9克, 当归9克 ,芍药6克,川芎6克, 人参6克 ,桂枝6克,阿胶9克 ,牡丹皮(去心)6克,生姜6克 ,甘草6克 ,半夏6克, 麦门冬(去心)9克。

温经汤 -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l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温经汤 - 病机

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胞宫。

温经汤 - 辩证要点

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经有瘀块,时发烦热。

温经汤 - 配伍特点

温清消补并用,但以温、消为主。

温经汤 - 现代运用

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者。

温经汤 -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温经汤 - 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者。

本方是女性的调理方、美容方。适合人群:偏瘦或消瘦,皮肤干燥缺乏光泽;口唇干燥干瘪而不红润;毛发干枯、发黄易于折断;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手脚掌干燥,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发热感。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或难以怀孕,或易于流产;容易失眠、烦躁等。本方可制成膏方长期使用。


14.【麦门冬汤】麦门冬汤 - 组成

麦门冬60克 半夏9克 人参6克甘草4克 粳米6克 大枣12

麦门冬汤 - 用法

上六味药,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麦门冬汤 - 功用

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麦门冬汤 - 主治

虚热肺痿

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胃阴不足证

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麦门冬汤 - 病机

胃阴不足,虚火上炎,灼伤肺阴,虚气上逆。

麦门冬汤 - 配伍特点

甘润剂中少佐辛燥之品;培土生金。

麦门冬汤 - 辩证要点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

本方传统用于治疗肺胃阴虚,咳逆上气、干咳无痰者。原方麦冬独大,麦冬与半夏的比例为7:1。《本经》说麦冬治“羸瘦短气”,胃阴虚则不纳食,久则肌肉萎缩而羸瘦,故黄煌先生用本方治疗以羸瘦、肌肉萎缩为特征的疾病。如食道癌、贲门癌患者,证见纳减消瘦、大便干结,即以本方治之。


15.【厚朴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 - 异名:
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厚朴麻黄汤 - 组成:  厚朴5两,麻黄4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2两,细辛2两,小麦1升,五味子半升。

厚朴麻黄汤 - 用法

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煎取7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厚朴麻黄汤 - 主治:  咳而脉浮者。 

厚朴麻黄汤 - 临床应用

咳嗽:朱某,病患咳嗽,恶寒头疼,胸满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以《金匮》厚朴麻黄汤服药三剂,喘满得平,外邪解,烦渴止。再二剂,诸恙如失。

本方在《金匮》中记述极为简略,故用此方的医案并不多见。而费维光先生通过临床事实认为,本方对呼吸困难的咳喘患者有特效。可治疗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证见气喘嘘嘘、呼吸困难,必服氨茶碱方能缓解的病人,疗效非常好。


16.【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苓桂术甘汤 - 功效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苓桂术甘汤 - 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慢支,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溃疡病,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关节炎等疾病。

苓桂术甘汤 - 病症分析

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苓桂术甘汤 - 方解

本方所治之痰饮病,乃中阳不足,脾运失职,气不化水,聚湿而成,故治宜温化利水。方中茯苓健脾渗淡利湿;桂枝温阳降逆,并助茯苓气化以行水;白术健脾燥湿,使中焦健运,则水湿自除;炙甘草,健脾补中,调和诸药。

本方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应用广泛,可治疗眩晕、短气、心悸、慢性胃病等。本方所主眩晕具有明显的体位性特征,起立时身体动眩,平卧时则缓解。对于玩一会就要深吸一口气的小而短气,本方有佳效。胃中停水常引发眼疾,陆渊雷先生用本方加车前子治疗眼睛赤痛多眵泪者有奇效。

17【排脓散】
 
排脓散 - 异名:
四味排脓散《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排脓散 - 组成

黄耆(盐水拌,炒白芷 五味子(研,炒人参各等分

排脓散 -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9克,食后用蜜水调下。

排脓散 - 功用

益气排脓。

排脓散 - 主治

肺痈吐脓,壅闷咳嗽,五心烦热。

本方用于排脓。可治化脓性肿物,且有疼痛,气血凝滞,患部紧张、坚硬且炎性浸润严重之疾患。本方服法为:枳实、桔梗、芍药共为细末,加鸡蛋黄搅匀,白开水送服。本方如作汤剂,和排脓汤合方使用效果更佳。


18.【甘麦大枣汤】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甘麦大枣汤主要由炙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等成分配制而成。

用法:上三味加水适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匀。早晚温服。

功效:有养心安神,柔肝缓急的功效,可以养心安神,补脾和中。

主治:心阴受损,肝气失和之脏燥。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至言行失常,哈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临症灵活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鲜竹叶芯30条、丹参12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或用汤药送服中成药归脾丸);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

现代运用:本方主要用于神经官能症、癔病、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属心阴不足,肝气失和者。

歌诀: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燥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甘麦大枣汤 - 方论

?徐彬: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以为君;甘草泻心火而和胃,故以为臣;大枣调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为佐。盖病本于血,必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泻而土气和,则胃气下达。肺脏润,肝气调,燥止而病自除也。补脾气者,火为土之母,心得所养,则火能生土也。(《金匮要略论注》)

?尤怡: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躁也。(《金匮要略心典》)

?王子接:小麦,苦谷也。

 中医经言心病宜食麦者,以苦补之也。心系急则悲,甘草、大枣甘以缓其急也,缓急则云泻心。然立方之义,苦生甘是生法,而非制法,故仍属补心。(《绛雪园古方选注》)

?陈念祖:此为妇人脏躁而出其方治也。麦者,肝之谷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其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其味甘,具土味而归脾胃。又合之甘草、大枣之甘,妙能联上下水火之气而交会于中土也。(《金匮要略浅注》) 

?莫枚士: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皆可用。《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经方例释》)

?顾松园:此方以甘润之剂调补脾胃为主,以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也,血充则燥止,而病自除矣。(《顾松园医镜》)

本方用于治疗脏躁。患者悲喜不能自主,无故悲伤落泪,爱打哈欠,俗称“被鬼冲撞”之症。本方可镇静神经过度兴奋,缓解各种痉挛。可用于幻听症、幻觉症、癔性失音和失听、癔性咽喉异症,亦可用于小儿夜啼症,小儿梦游症,小儿多动症等。猪苓汤】

本方可以看成是治疗尿路感染如淋病、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专方。在生殖系统疾病中运用也相当的多,合用二妙散治疗女性的盆腔炎、附件炎等,证见带下量多色黄,经来腰酸腹坠。也适合于男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尤其那些嗜酒、下肢有浮肿者。另外,本方还可以与四妙散合用治疗痛风。

19.【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 来源《伤寒论》

赤石脂禹余粮汤 - 组成

赤石脂30(禹余粮30()

赤石脂禹余粮汤 - 用法

上二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赤石脂禹余粮汤 - 功用

收敛固脱,涩肠止泻。

赤石脂禹余粮汤 - 主治

久泻、久痢,肠滑不能收摄者。

赤石脂禹余粮汤 - 禁忌

急性肠炎及痢疾初起不宜使用。

这个小方子貌似用的人不多,但用于滑性腹泻非常有效。有的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或中风卧床的患者,稍微多食或吃了荤腥就大便失禁,家人非常苦恼,此方可以解除此烦恼。服用方法:药粉加水煮沸后煎10分钟去渍,服用时要搅混,单服清汁无效。


20.【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 异名:
伊尹甘草泻心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甘草泻心汤 - 组成: 甘草12(黄芩9克 干姜9克 半夏9(大枣12(黄连3

甘草泻心汤 - 用法

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甘草泻心汤 - 功用:  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甘草泻心汤 - 主治: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本方是治疗白塞氏综合征(也叫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的专方,其实早在1800年前张仲景就发现并记载了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命名为“狐惑病”,治疗用甘草泻心汤。本方不仅限于治疗白塞氏病,还可治疗肠胃疾病、复发性口腔溃疡。李发枝先生用本方治疗艾滋病、手足口病亦有佳效。


21.【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当归(12克)桂枝(9克) 芍药(9克)细辛(3克) 通草(6克) 大枣(8枚) 炙甘草(6克)  

【功能】发表温中,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厥阴伤寒,血脉凝涩,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脉细欲绝;或肠鸣腹痛,下利不止;或阴颓疝气,睾丸掣痛,牵引少腹。。

本方现研讨可用于血栓灵通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木、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古代常化裁使用于医治血栓灵通性脉管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偏头痛、新生儿硬肿症等属于血虚,阳气缺乏,寒侵经脉所致者。

【用药禁忌】 本方只适用于血虚寒凝之四肢逆冷,其它原因之肢厥不宜使用。

本方是治疗冻疮、雷诺氏病的一张名方。“四肢厥寒、脉微欲绝”是本方的使用眼目,提示末梢血液循环不好,局部供血不足。“四肢厥寒”不仅限于手足寒冷,头面部的耳、眼、鼻、齿等远端器官寒冷性疾病都在本方治疗范围。寒甚,头痛、吐涎沫者加吴茱萸生姜。


22.【真武汤

 
真武汤 - 出处:《伤寒论》。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 - 组成

茯苓9克 芍药9克 白术6克 生姜()9克 附子5()

真武汤 - 用法;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真武汤 - 病机;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

真武汤 - 配伍功效特点;温阳化水。温阳利水。

真武汤 - 辩证要点;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真武汤 - 主治

脾肾阳衰,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现用于肝、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慢性结肠炎等属于牌肾阳虚者。

真武者,水神也。本方用于阳虚水泛,可温化人体之寒水。既为寒,故以附子温之,既有水,则以茯苓白术利之,生姜散之,至于白芍,既可止痛,又能利水。水性喜动不静,可停留在全身各处。因其所停部位不同见症也各异。既有冲上所致的头痛眩晕,又有外渗肢体的水肿、漏入体腔的胸水腹水以及关节水肿,声带水肿。水性趋下,故也有表现为水样腹泻和带下量多清冷如水者,二者均无秽臭之气味。


23.【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 - 基本信息
来源于《伤寒论》

  原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303)

  黄连阿胶汤 - 组成;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连阿胶汤 - 原理

  心脏像一个发动机一刻不停工作,泵出去的新鲜血液到达肢体末梢后再通过静脉流回心脏。中医认为:心藏神,这个神是藏在心脏里面的正中心的地方,所以我们心脏中心永远有一滴血停在那个地方。所以新的血进去取代旧的血,就好像钟摆的道理一样,就是撞击,经过撞击以后新的血进来把旧的血替出去。所以心中永远有一滴血,是藏心神的地方。如果这滴血跑掉了,心神就“无处藏身”,这时就睡不着觉了。

  举例

黄连阿胶汤 - 黄芩、黄连功效

  对于这种虚症的失眠,中医经方里面很有名的“黄连阿胶汤”可以治疗。里面有黄连、黄芩、白芍、阿胶。为什么要用黄芩、黄连?因为苦味入心脏,能够补心。所以用黄连、黄芩加强心脏。就好像心脏的火不够了,加点木柴上去—黄芩、黄连,这样火就会大一点。因为桂枝跟白芍是不同的药性,《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里都讲到“辛甘发散为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所以桂枝是辛、甘发散,辛味和甘味的药,白芍是“酸苦涌泄”,酸苦的药是收敛。所以桂枝是增加身体的动脉循环,白芍是增加静脉循环,所以我们黄连阿胶汤里面,不用桂枝我们用白芍,身体的静脉回到心脏的速度加快,就会使大量血会流进到心脏。

  血进到心脏以后,再用阿胶去补你欠亏的血,产生更多的血。怎么设定补回的血不要补到手指上,也不要补到肝脏,也不要补到脾脏,而是要这个血——那一滴血要回到心脏的正中心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有个药引子导引它,就好像在你迷路时为你找个带路的人一样。这个导引在中药里面没有,那只能从食物中找。找遍了食物,只有一种东西是永远悬浮在中空的,悬浮在中间的,是什么?就是鸡子黄——鸡蛋黄,鸡蛋黄永远是悬浮在空间。所以“黄连阿胶汤”在煮的时候,黄芩、黄连、白芍三味药去煮,煮完以后,要在趁热的时候把阿胶放进去,阿胶是溶化在里面的。等到温的时候再把蛋黄丢下去……需要注意,一是不要蛋白,只要蛋黄。二是要在温热的时候把蛋黄丢下去。所以,一定要蛋黄,只用蛋黄。蛋黄就是告诉这个药,你去的时候,一定要停在心脏的正心悬浮、漂浮在里面。

本方是少阴热化证的主方。凡人体下部出血见精神亢奋者即可用本方。出血及精神兴奋多于慢性感染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此出血当为炎性与血管性出血;此心烦不得卧,则当为精神神经系统的虚性兴奋。人体下部出血,包括大小便出血,妇人下血。此血多鲜红而粘稠,伴有血块。若色暗黑或血色淡红而清稀以及人体上部出血,都应该考虑其他方证。


24.【黄芩汤】

黄芩汤
处方:

黄芩(去黑心)1两,黄连(去须)3分,大黄(锉,炒)3分,芒消(研)3分,甘草(炙,锉)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土瓜根半两,赤茯芩(去黑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烦热,大便不利,心腹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本方是治利祖方。治疗赤白痢疾有良效,人们每遇到赤白痢疾便认为是重病,必送医院,花费大量钱财。岂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准备好了如此小方,让我们坐享其成,一般三剂可愈。本方还主治腹痛而出血症状,先兆流产、经期提前(量多色红质稠)等表现为腹痛而出血,均可考虑用本方治疗。


25.【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汤
处方; 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两,大枣10枚,粳米半升。

功能主治; 胜寒气,和内外。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次。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

2.《古方选注》:治以附子之温,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枣缓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

本方治疗寒性腹痛。证见四肢发冷,恶寒,脉细,舌苔白,腹中冷痛剧烈,有时伴有腹中雷鸣、呕吐等。本方所治与大建中汤有类似之处,区别在于大建中汤证有“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能近”的特殊反应。需要指出的是,本方中有半夏和附子,属于“十八反”,药店抓不到,要单配。


26.【瓜蒌薤白半夏汤】
 
处方来源  
?《金匮要略》。

剂型  汤剂

药物组成 瓜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功效  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  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助间神经痛、心律不齐、胆囊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等。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1剂水煎分2-3次服。

用药禁忌 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 1.乳腺增生病:用本方加减:瓜蒌50g,半夏10g,浙贝母10g,生牡蛎15g,白芥子10g,乳香10g,没药10g15g,乌药10g,伴纤维瘤者重用牡蛎、丹参;伴肝郁气滞者加柴胡、枳壳;伴肝部化火者加龙胆草;月经不调,经血量少者加、;乳房痛甚加木香。以上药物煎汤,每日1剂,早晚空腹服,2周为1疗程。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中,年龄34-48岁之间,平均41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4个月;增生团块最大的达3.5×3.5cm,可触及增生团块最多的6处。所有病例均经2个以上市级医院确诊。疗效标准:以肿块全部消失,疼痛全部消失为痊愈;以肿块明显缩小,疼痛减轻为好转;以肿块疼痛和治疗前一样或者有发展为无效。结果:痊愈13例,占34.2%;好转17例,占44.8%;无效8例,占21%;总有效率为79%。轻者1个疗程见效,重者3个疗程见效。

2.非化脓性助软骨炎:用本方:瓜蒌20g,薤白20g,半夏15g,气滞血瘀重者加、乳香各10g,兼痰浊留滞加桔梗15g,制南星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日为1疗程。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23例,其中男性19例,女4例;年龄18-59岁。结果: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共20例;显效(症状消失,助软骨肿胀基本消失)共2例;好转(肋软骨肿胀基本消失,但仍感胸部不适)共1例;总有效率为100%。经半年随访全部病例均未复发。本方用于治疗“真心痛”,“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类似于现代的冠心病。此病起于剑突一带当中,其痛彻背,疼痛难忍。本方比瓜蒌薤白白酒汤多了一味半夏,治疗胸痛的程度更剧,可见半夏有止痛作用。一般认为:半夏小量(15g)止呕,中量(30g)催眠,大量(40g)止痛。


27.【旋复花代赭石汤】

旋复代赭石汤 旋复花(三两)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按心下痞硬.中虚而有留邪也.噫气不除.

胃逆而兼蓄饮也.主旋复导饮下行.代赭镇心降逆.而邪之留滞者.复生姜半夏以开之.气之逆乱者.用人参甘草大枣以和之.虚回邪散.则痞可解而噫亦止矣.

本方治疗单纯嗳气、呃逆、打嗝不断有神效。除此之外,因旋覆花可治“唾如胶漆”,代赭石可“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故本方还可以治疗胶黏性咳嗽,痰粘如胶,极难咳出,兼有便秘者。


28.【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
别名;四物附子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处方;  甘草6克(炙)附子12克(炮,去皮,破)白术6克桂枝12克(去皮)

功能主治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

摘录

本方治疗风湿关节疼痛剧烈者。证见骨节疼痛伴有汗出恶风、脉弱短气、小便不利。本方以治疗骨节疼痛为主,但对于主诉“背恶寒”的阳虚之人亦可使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63

Trending Articles